1876年的一个傍晚,在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叫伽菲尔德的中年人正在黄昏中散步。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声音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出于好奇,伽菲尔德向两个小孩走去——他想弄清楚那两个小孩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我们想知道,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证明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因此心里很不是滋味。
伽菲尔德立即回家,潜心研究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他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做出了简洁的证明。这就是西方有名的伽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西方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最早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可是在我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在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第一章,就有这条定理的相关内容。《周髀算经》是“算经十书”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原名《周髀》,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还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笔间波澜
与以往的数学著作有所不同,《周髀算经》属于算经类,对于计算方面有很专业的阐释。它的成书,是人们对于数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人们求知欲的解答。因为求知欲,人们才有了探求的动力。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喜欢缠着大人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体现。如果这个时候大人没有很好地给孩子解答,而严厉呵斥孩子,那么无疑会抹杀孩子对世界的探知欲望。所以对待孩子的求知欲,就如同在扶植一株幼苗的生长,千万不要掰去它的枝丫,而应该给予很好的照料,让它渐渐地长成参天大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