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普遍的佛性

普遍的佛性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般泥洹经》宣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除外”。只要剔除结惑,众生便觉悟了这一自身本有的佛性。如此一来,佛性便超越“根”的界限,成为普遍必然性的存在。《名僧传抄》载道生言:佛性与造作形成的“根”区分开来,成为普遍的本体。在此意义下,即便是善根已断的一阐提,亦拥有普遍的佛性,故亦能成佛。故经说无佛性,以激励其反省己恶。

《大般泥洹经》宣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除外”。所谓“一阐提”是指“断善根者”。过去鸠摩罗什曾在《法华经》的“佛之知见”上推论众生皆有佛性的观念,但他对这个推论性的观念持谨慎态度。[60]《法华经》虽然明确了三乘实为一佛乘,但它并未论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慧远就《法华经》义中的“根”与“一佛乘”以及“罗汉受决”等主题展开了一系列反思,明确了一个理论方向,即众生的“成佛”根据应平等不二地普遍内在于众生之中。道生则继承了慧远的探索,扩展了《大般泥洹经》的“佛性”说,提出“一阐提亦成佛”。在《妙法莲华经疏》[61]中,道生指出:

众生本有佛之见分,但为垢障不现耳。[62]

众生“本有”[63]佛之见分,但因为被贪欲烦恼(垢)所蔽障,显现不出来。而在注《涅槃经》时,道生更明确指出:

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也。

…………

藏者,常乐之理,隐伏未发也。

…………

除结惑之覆为掘,见佛性故,为出金藏也。[64]

众生本有成佛之性,此性的本质是常是乐,而它在世俗的现世状况则是“隐伏未发”,其原因则在于众生的结惑。只要剔除结惑,众生便觉悟了这一自身本有的佛性。如此一来,佛性便超越“根”的界限,成为普遍必然性的存在。《名僧传抄》载道生言:

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阐提是含生,何无佛性?……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65]

佛性与造作形成的“根”区分开来,成为普遍的本体。因此,中国思想中禀阴阳二气而成的一切生命体都是有佛性的,而其自身的存在便构成“涅槃正因”。在此意义下,即便是善根已断的一阐提,亦拥有普遍的佛性,故亦能成佛。由此,道生以意逆志,对《大般泥洹经》“一阐提不能成佛”的命题做出了解释:

经言阐提无者,欲击励恶行之人,非实无也。以其见恶明无无恶,必有抑扬当时诱物之妙,岂可守文哉![66]

一阐提虽有佛性,但是“恶行人”。故经说无佛性,以激励其反省己恶。如果后学者真以为阐提无佛性是究竟之义,那就未免拘泥于经文本身了。经典的信仰应依从于教理的阐释,如果教理阐释不清,不仅谈不上信仰,甚至可能会因谨守文典而遮蔽真理。这正是慧远“虽云有信,悟必有理,理尚未通,其如信何”[67]精神的重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