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家父弃养。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发现了大量笔记、卡片外,三本保存较为完整的《形式逻辑初稿》讲义手稿,让我们颇为意外,也很惊喜。因为,据家父生前所言,凝结着他半生心血的几件自认为还值得示人的学术和研究方面的成稿未能付梓,均在“文革”中毁于一旦,成了他的终生憾事。因此,我们兄妹三人决定合力整理出版此书。
这是三册线装的稿件,用的是现在早已见不到的极其粗糙的纸,钢板油印,掺杂着手写的夹注。纸面上细砂粒之类的杂物,可以让油墨的笔画断续,分不清到底是字迹还是杂质;灰白和浅褐黄的纸色,阻碍你辨清字迹;褪色的钢笔草体字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决心已下,分工停当,说干就干,克服了许多困难,我们历时近十月终成初稿。
正式刊行的本书是其中的两本,另一本《形式逻辑补充(参考)资料》则因纸质粗劣、全稿草体手书,又因年久墨迹褪色,我们只得知难而退。不过,它和正文一样,却能从另一侧面体现出家父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在编著此书时认真钻研、好学求真的态度,以及为之所付出的心血。故而影印几页留此存照。
整理点校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形式逻辑”的教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引进教科书后才在大学教学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家父最初讲授此课,是在1958年至1962年间就职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时,可说是最早教授此课的教师中的一员。
本书是按当时的教学大纲,采用国家统一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形式逻辑》为底本,并参考了苏联莫洛德佐夫主编的《逻辑教程大纲》(1951.1版)、《苏联大百科全书·逻辑学》等书编写的,是专门针对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学生的课程,此后又有不多的补充和修改。
当时,编写适合各自院系的讲义、教案,是那一代老师义不容辞的担当,能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和借鉴。要教好,自己必须先学深学透,才能讲透讲活这门枯燥乏味而又逻辑严谨的课程。对于接受这项新任务的教员来说,只有边学边教,别无他法,为此,也注定必须付出不同寻常的辛劳。这是一项富含开创性和意义深远的工作。著者数十年从事教育工作,辛勤劳动与钻研,培养了无数教师,可说有所成就,而本书只是其中之一。相信在形式逻辑学课程已有成熟教材的今天,出版此书,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
由于前述诸多原因,加之整理点校者的水平所限,书中不免存在差错和疏漏,希冀得到专家和读者诸君的批评指正。
因家父生前任教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正在做一件很有远见的事,设立专项资金,出版老教师留下的遗稿,留住这些一失成憾的历史和经验,本书也有幸获得了此项资助,成功梓行。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苏州大学文学院周晓林教授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倪浩文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谨以此书奉作家父九秩又五冥寿之祭。
点校者
2015年10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