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不断地审视人生。
从都市坐车,经过小城,穿越乡村,一路检阅下去。
熙熙攘攘的人群,陌生、匆忙,大街小巷串动,寻求机遇……车流、人流,不息的马达声、嘈杂声。忽然出现一座肃穆庄严的宫殿,门卫肃立,职员轻脚快步,轿车穿梭如流。……大都市的风景全是高楼、人海、车流和躁动。
小城市,人也匆匆,叫卖声、杂货摊、蔬菜食品店铺,市民商贸交易繁忙。搜寻的双眼,羞涩而胆怯的腰包;追求的心情,失落的感觉。
乡村广袤而寂寞。坐落于平原的土坯房抑或换成了红砖瓦的庭院,隐匿于深山的窑洞,主人质朴而憨厚,劳作于田间或沐阳光于南墙脚下。
世界是人的世界,社会是人的社会。
车报废了有新车,人死了有新人。这是一幅呈宏观流动、循环的图景。
突然有一家人定格在了视野中。孩子早早去上学,马路充满杀机,旷野瘆人魂魄。父母送走孩子后开始生计,劳心劳身。包括与动物与植物与人物打交道,当筋疲力尽之时,共同回到了家中,交流见闻心得,烧火做饭饮食,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
送走太阳,黑暗笼罩四野后,一家人必须要卧床休息睡眠,暂时的无视一切,忘掉一切。
太阳出来了,黑夜自然退去,大人小孩起床,继续忙碌,重复昨日的活动……
孩子今天学到的当然与昨天不一样,父母今天的活儿也同昨天不一样,大家今天吃的饭也变了个花样,晚上比昨夜睡着的可能迟一点或早一点,但人生的规律一点没变。家长偶有一日坐下来抑或躺在床上细细想想,发现这看似五光十色的世界,微妙无比的社会,却也极其简单,简单到用公式可以表示,那便是:人生=生产+交换+消费+休息。
这么简单的形式,循环往复。人生却过得有滋有味,不管是闹市的人群,还是僻静乡村的农民。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是什么使简单而枯燥的形式变得让人如痴如醉?是本能和理性,是对生的本能认同和理性追求。
不管形式多么简单,面对有限重复的食品,食欲的顽固性便是胃的功能和身体细胞的需求;面对周而复始的昼夜,作与息的必然性便是身体的限度和体力的积蓄与付出。人要生存,这是本能,本能就是原因,就是不需要再探究的必然性和本源。精神却是一种本然,这种本然便是人生意义的根源,从这种本然中延伸出形形色色,它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让单调的人生形式永远充满神奇和富有魅力。它总是以超形式或超时空的能力幻化人生,使人完全忘却人生简单而枯燥的公式。
精神的实体便是欲求,各种感觉器官的欲求:触觉连接精神与物质两个世界,打通物质到精神世界的通道;听觉倾听美妙的语言和音乐;视觉观看美丽的风景和画面;嗅觉喜闻香的气息;味觉品尝一切佳肴美味;大脑反映自然和社会存在,加工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品。……而欲求的归宿则是心情,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感觉。
看到人生的形式,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的人,这种无非吃了睡,睡了吃的看得见的过程,都感到乏味,无意义。而体味人的精神世界,感悟人生不可见的世界,却极富魅力,妙不可言。所以,人生的另一个公式则是:人生=本能(欲望)+理性(快乐)。
本能是相同的,欲求、认识与快乐则是大相径庭。随着欲求的满足而达到快乐,快乐又成为欲求的动力。而且,快乐的无限性决定欲求的无穷,这就是欲壑难填,欲望无穷的根源。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是相同的,但感觉和认识是不同的。不管什么人,在人的世界中,你乘车起步于乡村而直驱都市,那是向上的感觉,而从都市到乡村,却是向下的感觉。“上街”与“下乡”便是这感觉的最典型的表述。
为人的形式分为两种:有形与无形。因此注定了人为自己必然为人,为人也必然为自己。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