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唯物论的成气候则是科学有了发达之后。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能超越并不能遏制人超越的欲望,也不能遏制人超越的努力。这可能意味着唯心论会长存下去,而且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只要唯物论存在,唯心论也不会消亡,只是哪一个占主导地位而已。不过我们知道,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总是由双重目的决定的,即所谓的探索精神和政治利益。

关于这个世界的本源,人们叩问已久了。史前的心声我们只能从考古的一星半点实物中去猜度了,比如从图腾推测。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古人大脑的思维功能尚未形成时,比如人直立行走以前,他们肯定只着眼于目前而不会追问历史的。

自从人直立行走以后,人脑的机能与思维功能便逐渐从人的劳动中孕育成熟,直到创造出语言符号。

如果考证人类第一次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可以佐证的资料便是神话。第一则神话的诞生便昭示着人类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起源。但神话能慰藉人心,却不能解决真理问题,所以,还有人如屈原继续要发《天问》。

在人类可考证的文物和文献中,最有力的证据便是文字。不管古人对世界的观点如何,但在文字的创造中可以看出:人在自然之后,意义在人之后。比如:日、旦、月、山、水、田……象形文字的形成便说明:观念、意识、精神是源于物质和实践的,先有日、月、山、水等客观物质实体,后有人对这些物的认识和反映并抽象为符号,又赋予符号意义。当然就文字的符号意义来说,也有反映唯心主义的文字,如祭祀类文字,就反映了上古人们神灵的观念,而且神话与宗教的起源本身说明,古人更崇尚唯心。唯物论的成气候则是科学有了发达之后。人们给文字赋予的唯心意义是唯心世界观产生以后的事,并不能证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而且不论文字代表什么意义,作为符号并赋予符号意义的是人之所为。

人在符号之前,人也在意义之前,这就足以说明物质特别是相对于人的物质是先于人的。

物质世界的规律反映到人的观念上,形成人对物质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理论,被人们掌握,又指导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这种人古来是很少的。首先识字的人并不多;其次,系统掌握一门理论和科学的人也不多;再次,一个人能掌握各门知识更不可能。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不识字,不懂数理化文史哲经管外,但他要完全或必须与数字、物理、化学等等接触,比如:没有人不同物理反应、机械反应、化学反应以及社会运动发生关系,只要你生存,便要衣食住行,要生产、要消费、要交流,这本身就是各种形式的运动。

没有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知识,并不影响人的生存,没有知识,人并不会因此死亡;有了知识,人也并不会因此长生不老!而且人类就是从动物分化出来,从一无所有发展起来,从没有知识到有知识。

但是有了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理论,人会生活得更好。为什么会产生语言符号呢?为什么会产生知识理论呢?就是人为了更好地交流、发展,为了自由于自然和社会。这个目标在人类的起初可能是不明晰的,甚至是本能的,但随着人自身的发展和文明的积累,目标渐趋明晰,认识和改造自然便成为人与自然的永恒关系。

没有意识并不意识到它的重要,但有了意识,意识便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成为可以支配人们行为的巨大力量。如同人们生产了商品(财富),商品(财富)却反过来成为奴役人们的力量,这就是一种异化现象。同样,自从有了意识,而且意识又不能穷尽物质,这样便产生宗教,这由人创造的宗教反过来统治了人千万年,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它依然与科学分庭抗礼,牢牢禁锢着贫弱疾困的人,甚至高官和科学家。

看来,人一日不能超越自然,便从观念中创造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代表人本身来与自然对立。但是,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怎么能超越自然呢?自然以时空为形式,表现为无始无终的存在,但人无论从类还是从个体来看,都是有限的存在。有限怎么能超越无限呢?不能超越并不能遏制人超越的欲望,也不能遏制人超越的努力。这可能意味着唯心论会长存下去,而且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只要唯物论存在,唯心论也不会消亡,只是哪一个占主导地位而已。

关于世界的本源的叩问依然在进行,甚至在有限的个人看来属徒劳无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虽然不断,但争论似乎并不激烈了,中世纪那种你死我活的水火不容局面少见了,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问题上了。不过我们知道,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总是由双重目的决定的,即所谓的探索精神和政治利益。

这一结论的证据并不难寻找也并不难理解:哲学是有阶级性和党性的,对世界的认识最终都归结为政治集团的世界观,他们必须依照这种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也认识和改造社会,甚至认识和改造人。

我们看到:物质世界已被民族、阶级、国家瓜分完毕,基于物质世界的理论学说也必然要为它们服务。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真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取向,而始终是一种集体行为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