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能工巧匠勤切磋

能工巧匠勤切磋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皆有法。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这五种标准,是一切工匠都必须遵从的普遍法则。巧匠的巧,恰恰在于所制工件合乎标准。各种手工业工匠做事,要有共同遵守的法则。墨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法则”、“方法”的概念。墨子后学勤于切磋能工巧匠的经验,并注重学习前人的知识,从中概括多门科学技术理论。

墨子有一次科学演讲,题目叫《法仪》。其中说: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仿依以从事,犹愈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法,义指标准,引申为法则(规律)、方法。不同手工业工匠各有自己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标准、法则,运用普遍的方法。如制方要用矩尺,因为它合乎方的规律(角为90 度)。制圆要用圆规,因为它合乎圆的定义(一个圆心,所有半径同长)。取直要绷紧细绳弹墨线,因为它合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定理。取垂直要以悬挂的垂线为标准,因为悬锤拉紧之线无处不垂直。《经下》说:“正而不可倚,说在团。”《经说下》:“丸无所处而不中悬,团也。”以悬垂的金属圆球拉紧的直线具有垂直的性质。取平要用水平仪,因为水为流体,易于自然平衡。这五种标准,是一切工匠都必须遵从的普遍法则。巧匠的巧,恰恰在于所制工件合乎标准。不巧的工匠,模仿这五种标准依葫芦画瓢,也比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意愿工作要好得多。各种手工业工匠做事,要有共同遵守的法则。从士到将、相自然也是如比。墨子在这里阐述法则、方法的作用。

墨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非常重视“法”。墨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法则”、“方法”的概念。他解释《诗经·大雅》“顺帝之则”说:“帝善其顺法则也。”这是“法则”一词的出处。他又说:

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天志中》)

这是“方法”一词的出处。“方法”最早特指匠人为方之法,后来才指普遍的方法。墨子的说法是从工匠的经验中悟出的。由此,“法则”和“方法”的概念,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今天使用频率甚高的两个语词。

墨子后学在教学中,继续讨论“法”的性质和作用。在他们的教材《墨经》中说道:

法,所若而然也。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

循,所然也。然也者民若法也。

法同则观其同。法取同,观巧传。

一法之相与也,尽类。若方之相合也,说在方。

方尽类,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尽类犹方也。物俱然。

法则,是遵循着它就达到预期结果。如凭借圆的定义、圆规、一个圆形的实物,都可以制成一个圆。具有相同法则的事物,就考察其相同的法则。在墨者代代相传的技巧中,有很多相同法则的事例。跟一个法则相符合的事物,就归入一类。例如方形或方体,它们的角都是90度,都可以用矩尺量度制作。方形或方体,都可以归入“方”类。它们都遵循制方的法则,而各有形体大小或质料的不同。木工制作一块方木,石匠凿出一块方石,角都是90度,都可以用矩尺量度。考察其他事物法则的普遍性或特殊性,可以依此类推。

墨子后学勤于切磋能工巧匠的经验,并注重学习前人的知识,从中概括多门科学技术理论。仅就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来说,《墨经》中就有许多具有永久意义的思想。试看以下定义:

平,同高也。(水平是指有同样的高度)

同长,以正相尽也。楗与框之同长也。(同样长度,是指两个东西,跟作为标准的第三个东西完全重合,不多不少。如门栓和门框同样长度)

中,同长也。中心,自是往相若也。(圆心,是从这一点出发,到圆的边界都同样长度)

圆,一中同长也。圆,规写交也。(圆是一个中心,到边界距离都等长。它是用圆规旋转一周所画出的封闭曲线)

方,柱、隅四权也。方,矩写交也。(方是四边四角相等。它是用矩尺画出的封闭图形)

倍,为二也。(倍是用二乘所得之数)

这些思想与西方大约同时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是一致的。

《墨经》还发现和证明复杂的几何定理。如:

直,三也。(三点在一直线上,等于说三点中有一点,恰好介于其余两点之间)

圆无直。(一圆周上任何三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墨经》的写作体例是极其简明的经体,决定其对几何概念和理论的表达十分简约,而且没有数学的符号、方程式和图解,但其基本思想与西方的科学理论是相符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年)于1899年出版《几何基础》一书,把欧几里得几何学整理为从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根据这个系统:

设有同在一直线上的三点,则我们从经验上知道,有一点介于其余两点之间。

若B点介于A和C两点之间,则A、B、C是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的点。

对于任何不同的A和B两点,在直线上至少有一点C,使得B介于A和C之间。

在一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三点中,至多有一点介于其余两点之间。

如图(13):关于直线和圆的关系,有

图(13)

定理:一直线与一圆的公共点不能多于两个。

推论:无圆能通过同在一直线上的三点。

如图(14)。

图(14)

墨者的几何定理,同西方的科学思想十分吻合。古今中西,何其相似,自有贯通。这说明科学没有国界,不分民族,并且只要是科学,也总有某种超越时代的价值。墨家的科技理论,是墨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世界科技史和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一年版,第1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