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知耻近乎勇”,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

——《礼记·中庸》

释义:

好学习就近于智慧,努力践行就近于仁义,知道羞耻就近于勇敢。

点题:

《礼记·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孔子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链接:

《礼记·中庸》——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荀子·荣辱》——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礼记·聘义》——

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

胡居仁《居业录》卷二——

见善不能勇为,见恶不能勇去,虽终身从事于学,无一有诸己。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延伸悦读:

“达德”就是天下通行的道德,《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那么智、仁、勇靠什么来培养呢?那就是:靠不断的学习来提高智,靠努力实践提高仁,靠羞耻心、是非心来培养勇。孔子认为,求知的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属于天生的圣人,这是普通人学不来的,芸芸众生还是要依靠学习的,至于“困而知之”也属于“学而知之”的范围,只是被动地学习罢了。孔子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唯一自信的就是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然不如丘之好学也”。子贡说孔子“天纵之智”,孔子本人大概是不会认可的。

对于“仁”的培养,从来就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儒家向来主张“知行合一”。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每种论述之间相差很大,但最关键的一句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知道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只要一刻工夫,但这远远不够,关键是“力行”。春秋时代的“仁”就像现在人们讨论的“公平”“正义”一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事件中才能讨论“仁”与“不仁”,所以,只有“力行”才能“近仁”。看来,后代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只会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与圣人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儒家对“勇”的看法是很有意味的,显示出儒家“内敛”的整体风格。儒家看不起孔武有力的“勇”,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力量。《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称赞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时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能藏身自爱,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子吧!老师表示和学生观点一致,这应该是对学生的最高评价了。子路是武人出身,武功高强,且多次救孔子。他听后对孔子说:如果老师您率领军队打仗,该与谁同行呢?言外之意是:打仗还得靠我吧!可是,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儒家的这种理论和老子的看法异曲同工,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耻近乎勇”,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勇”的表现。“知耻”在本质上是对世界及自身的一种良心判断,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战胜自己才是大勇。胡居仁说:“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