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君和道发生牴牾的情况下,要遵从道的价值选择而不必盲从君命;在义和孝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选择恪守大义而不要一味听从父命,这才是价值选择的最高追求。荀子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看作“人之大行也”,是儒家超越时代的大智慧。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在孔子看来,使父亲身陷不义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谏争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与《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思想一脉相承。

——《荀子·子道》

释义:

在君和道发生牴牾的情况下,要遵从道的价值选择而不必盲从君命;在义和孝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选择恪守大义而不要一味听从父命,这才是价值选择的最高追求。

点题:

忠、孝是儒家的重要理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重要理念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后代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便是此类。今人称此为愚忠愚孝。人们以为孔子孟子都是提倡这种愚忠愚孝的。其实不然。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虽然说“君为臣纲”,但并不是绝对服从的关系。荀子把“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看作“人之大行也”,是儒家超越时代的大智慧。

链接:

《荀子·子道》——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尧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而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故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延伸悦读:

许多人认为尽孝就是要一味听父母的话,尽忠就是要一味听领导的,这是极大的误解。荀子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这才是中国文化对忠孝的真正理解。

《孝经·谏争章》中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终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甚至批评曾参过于顺从其父,乃至听任其父亲施暴、一味委曲求全的态度:“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在孔子看来,使父亲身陷不义之地,就是最大的不孝。《谏争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与《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思想一脉相承。在仁与义的原则面前,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当然,孔子反对为谏父之过而态度激烈,导致父子反目,故《礼记·曲礼》云:“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待日后气氛缓和时再谏。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相一致。为父者与为君者均非圣人,孰能无过?因此,臣子都有匡扶君父的责任。《论语·季氏》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无论是为人臣还是为人子者,都不应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