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仁义为礼制之根本,礼制为仁义之应用,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能使人们自觉地追求道德完善,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既然仁义为礼制之根本,礼制为仁义之应用,那么,一个人就要时刻循礼以行,把礼仪和规范作为成仁的路径。对于社会整合来说,礼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也”。

——《荀子·修身》

释义:

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就不安宁。

点题:

礼是生活的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是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包括礼貌、理解、礼让等内容。儒家认为讲不讲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礼的最大作用是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链接:

《论语·尧曰》——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孝经》——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左传·隐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许衡——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延伸悦读:

“礼”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的“礼”,其意义在我国古代很广泛,最初是指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约定俗成的那套仪式或规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日积月累的约定俗成被制度化,便形成了“礼”。

在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看来,“仁”的实现是通过“礼”来达到的。仁义为礼制之根本,礼制为仁义之应用,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才能使人们自觉地追求道德完善,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既然仁义为礼制之根本,礼制为仁义之应用,那么,一个人就要时刻循礼以行,把礼仪和规范作为成仁的路径。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礼之所以能成为立人的途径,就在于它能够调节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教导人们怎样去做一个社会所期望的人。因此君子修身必须合乎礼,由此就有了著名的“克己复礼”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克己复礼”就是以礼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言行举止均合乎礼的要求,如此方可表现出仁,因此为仁之方也矣。

对于社会整合来说,礼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领导,用法规来整治,人们害怕不敢做坏事,只是避免受到惩罚罢了;如果以道德来感召,以礼教来整治,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人服正,从善如流。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挨冻受饿发展到饱食暖衣以后,对于物质和精神必然会产生更高的需求。但由于满足人欲的东西往往供不应求,如果彼此不以“礼”相待必然会引起争夺,当国与国之间的争夺付诸武力时就会引起战争。在当今世界,如果世界各国都能从我国传统思想的“礼”中吸取智慧,彼此以“礼”相待,视听言动都循“礼”,那么这就会为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