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
释义:
忧虑祸患使人(国家)得以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令人(国家)走向沉沦、灭亡。
点题: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无论对于国家或者个人,处于逆境之中而激发的奋斗意志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安逸享乐只能产生萎靡与自傲,以致沉沦、灭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立国立家者,必要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链接: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延伸悦读:
对于忧患,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与自省的习惯,认为忧虑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令人萎靡灭亡,坚信艰难困苦对于意志与勇气的磨练,坚信终成大业者皆饱受逆境摧残而有所作为。
从西伯拘而演《周易》,到孔子厄而作《春秋》;从屈原逐而著《离骚》到孙子膑而论兵法,这些名垂汗青终成大业的历史人物一次又一次印证着逆境于勇气的磨砺,挫折于意志的锤炼,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勾践复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越王勾践在兵败夫差之后,唯恐贪图舒适的生活会消磨复仇的意志,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十年励精图治,终得灭吴雪耻,正是忧劳兴国的典范。反观吴王夫差,在攻破越都、擒得勾践,又称霸天下之后,沉湎于声色犬马,狂妄而穷兵黩武,最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实为逸豫亡身的警示。
人生在世,免不了艰难困顿,免不了经历生命中的痛苦体验,能够承受痛苦固然难得,但于逆境之中能够有所开悟、有所奋发、有所作为则更难能可贵。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无数动荡变幻,绵延不绝而历久弥新,就在于中华民族于危亡时刻总有永不言败的斗志与勇气,总有艰苦奋斗的决心与作为。“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吾国吾民为这句古语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