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司马光的人才观

司马光的人才观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的人被人喜欢;而所喜欢的人容易亲密,对所尊敬的人反而容易疏远;所以考察一个人往往容易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正所谓“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司马光《资治通鉴》

释义:

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的人被人喜欢;而所喜欢的人容易亲密,对所尊敬的人反而容易疏远;所以考察一个人往往容易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

点题:

“德”和“才”是评价一个人的两大衡量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方面很难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所以在选拔人才时,如何做出取舍,就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司马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进行选择时,强调德行的重要,认为对一个人德行的考察,是选拔任用官员的首要标准。

链接:

《资治通鉴》卷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延伸悦读:

自古以来,对于“德”和“才”的讨论一直就存在,历史上由于在人才选拔上出现纰漏而导致恶劣后果的事例也加大了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对于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而言,选人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是治国安邦之“大本”,正所谓“为政之要,莫若得人。百官称职,则万务咸治”。

在司马光看来,在人才的选拔上,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在于“通谓之贤”“莫之能辨”,因而造成“失人”的惨痛教训。通过对历史上用人经验的总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司马光在德和才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才是德的助力,而品德处于统帅才能的地位,是聪明才智的灵魂。从这一点出发,司马光将人才分为四种:一是“圣人”,二是“君子”,三是“小人”,四是“愚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进行人才的选拔时,司马光认为,用人当先求有德,德才兼备自是最好,有德无才次之,无德无才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无德之人。若是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因为才胜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要严重得多。

司马光的人才观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厚德载物”;同时,社会上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用人、管人的制度监管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才胜德的人没有挟才以恶的条件,同时又能够保证其才能得到彻底而恰当的运用。正所谓“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