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化是儒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王符的政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理论,同时兼容了道家的观点和法家的思想,体现了王符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王朝统治,广采百家之言的努力。

——王符《潜夫论·德化》

释义:

君主治理国家,没有什么比道更大、比德更盛、比教育更美、比感化更神奇的了。

点题:

教化是儒家重要的政治主张。王符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是一位隐居不仕的学者,同时也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当时种种社会弊端的批判,力求重树以德为标志的君子人格和修德用贤的仁政德治思想的权威。王符的德治思想很明显受到了道家学派的影响,认为道是最高准则;德是政治之始,是实行政治的具体标准;教是为使民懂得道理;化是为了达到施政者所要求的政治目的。

链接:

王符《潜夫论·德化》——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精苟正,则奸匿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恩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延伸悦读:

在王符看来,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是根据自然天道而制定的,道德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和动力,故而也是君主治理国家理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所以要想实现天下大治,必须本于道德,施行德化。“夫欲历三王之绝迹,臻帝皇之极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兴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气,生敦庞之民,明德义之表,作信厚之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王符还举出了远古时期三皇五帝的例子,认为正是由于圣王“和德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恬淡无为,体道履德,简刑薄威,不杀不诛,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所以才能出现民风淳朴、民心安定的美好景象。只是后来随着邪恶之心的滋生,方才设礼法、兴刑威,礼法刑威虽然也是治国之策,却不能像德治那样“兴大化而升太平”。不过,王符并不认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而是主张行“公法”、废“私术”。“夫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则轨乱绝;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列士所以建节者,义也,正节立则丑类代。此奸臣、乱吏、无法之徒,所为日夜杜塞贤君、义士之间,咸使不相得者也。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那就自然可以“事行而无败”。

王符的政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德治理论,同时兼容了道家的观点和法家的思想,体现了王符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王朝统治,广采百家之言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