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进时退,时虚时实

时进时退,时虚时实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做到变化莫测,时进时退,时虚时实……曾国藩曾在要求朝廷放权的时候,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了达成目的,曾国藩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办法,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因素失败了,但他的方法仍然是可取的。希望这个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奏效,引起朝廷的重视。曾国藩“以退为进”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经他自己总结,是因为自己露出的破绽太大。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宁可退后一步,做出必要的牺牲来成就自己。

必须变动不测,时进时退,时虚时实……如虑贼抄我军后路,即退保乐平,亦无不可,不必定有进而无退也。

必须做到变化莫测,时进时退,时虚时实……如果忧虑敌人包抄我军后路,就马上回撤以守住乐平,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不一定只能进不能退。

做人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处处和人硬来,最终可能双方都头破血流,懂得退让并非是示弱的行动,而是智慧的表现。

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进和退、利和弊、远和近、好和坏、得和失,是经常挂在人们心头的难题。聪明的人,能够以独特的反向思维,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随机而动,适时进退,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曾在要求朝廷放权的时候,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方法。当时他对湘军的控制权力并不大,要想从清廷那里得到掌握整个军队的权力,得到更多的粮饷和资金,是不可以直接向皇帝要求的。为了达成目的,曾国藩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办法,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因素失败了,但他的方法仍然是可取的。

咸丰五年(1855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挺进江西,先是在湖口失败,之后又在九江失败。军事上的进展毫无起色,清廷的地方官员又多次设卡,曾国藩对此十分懊恼。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之后的一年,湘军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是曾国藩上书要求自己来指挥九江战事的提议再次被否决,清政府似乎有意削弱他的兵权。

面对这样的情形,曾国藩心灰意冷。他以父亲过世过于悲伤的理由,上书要求回到原籍,对军务撒手不管,变相地向朝廷抗争。希望这个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奏效,引起朝廷的重视。于是他未等到清廷下谕旨,就和弟弟擅自回乡去了。

但是清廷并没有采取什么惩罚措施,不仅赏假三个月,还御赐治丧费四百两,命他假满后回营。但是曾国藩并没打算就此顺从朝廷的旨意,他在谢恩折中,提出了种种苦恼,要求在家终制。

果然三个月之后,曾国藩没有回营,朝廷也正如他所料的一遍遍地催促。曾国藩见时机已到,就向朝廷提出自己的要求,讨价还价。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咸丰皇帝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准许他在家守制。

幸亏当时,湘军上下团结一致,以胡林翼为首的将领多次上表奏请起用曾国藩。直到1858年,江浙一带战事吃紧,咸丰帝才不得不将曾国藩调回。

曾国藩“以退为进”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经他自己总结,是因为自己露出的破绽太大。咸丰帝一下子就看出他的心思,于是就借此给他个下马威。看来,要将“以退为进”的方法运用得当的确是一件难事,一定得不着痕迹才能奏效。

不过,以退为进的确是一个效果很好的做法,如果能够做到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就更容易取得令自己最满意的效果,达成目的,从中取利。人生,就好像是一个圆,向前走和向后走同样能够达到效果。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退”不是屈服、软弱,而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退可改变现况、转危为安。退,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更是高标准做事的必然要求。机遇意味着进取、扩充、膨胀,机遇的方向似乎总是向上、向前或向外。总之,机遇容易给人错觉,以为不断扩展,勇往直前才是机遇。其实,在适当的时候退一下,停一下,暂时变方向为向下、向后或向内,也未尝不是一种机遇。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会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宁可退后一步,做出必要的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博弈生存策略。“进”固然重要,但“退”有时亦是方略。

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退而不隐,强而不显,大智慧者往往掌握了进退方圆的秘诀,为众人敬仰。他们能够洞悉别人的意图,审视自己的处境,从而进退自如,将胜券牢牢握于掌心。所谓“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退”一步是为了将来可以“进”十步,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