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一曲一直,一伸一屈。如危行,伸也。言孙,即屈也。此诗畏高行之见伤,必言孙以自屈,龙蛇之道也。
《扬雄传》中提到:“君子得到适合的时势就大展拳脚,得不到适合的时势就像龙蛇一样盘曲着。”一曲一直,一伸一屈。比如端正的行为就是“伸”时的表现,谦逊礼让就是“屈”的表现。这首诗讲害怕行高于世受到伤害,因此言语谦逊,以自屈求全,这就是龙蛇之道。
曾国藩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能屈能伸才是真君子,为了保存实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做到既能在春风得意时按照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更要在时运不济时能够忍得一时。做人要做君子,而所谓君子就是那些能够忍受物欲、权势、贫穷和曲折的人,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把握好分寸,如此可以有所作为。
人活着总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能够有所成。成功的道路更是荆棘密布,为了在这样的路上走得更远,需要的不仅仅是斗志,还有一种能屈能伸的勇气,一种可以忍受所有苦难的执着。能屈能伸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既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对梦想的执着。
曾国藩本人就有一个能屈能伸的小故事。
咸丰四年,曾国藩接到了出征太平军的圣旨,他高兴自己终于获得了这样一个可以为国尽忠的机会,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当然他更珍惜这样的机会。但是他赴职时遇到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军饷。军饷是稳定军心的保证,是打仗必需的物质基础。但是曾国藩所率领的这支队伍没有足够的军饷。
这天,曾国藩正在向朝廷起草关于粮草问题的奏折,突然有部将进来说:“大帅,军饷的事情有着落了。”曾国藩一听,马上兴奋起来。
部将喜滋滋地说:“杨建的后人,是衡州城里的首富,愿意带头捐出银两。可是他希望大帅能够帮他奏请皇上,准他在家乡为先人杨建建造一座祠堂。”
曾国藩有些为难,杨建以前在湖北任巡抚的时候,因为贪污受贿而遭到贬职,以前欧阳光曾奏请过皇上,希望准他建一座祠堂,可是皇上因为知道杨建的底细而痛骂了欧阳光。现在这件事情轮到了自己的头上,如果重蹈覆辙,必然不利于自己的仕途发展,同时也得不到军饷。
部将劝他说:“欧阳光的事情是在道光皇帝在的时候发生的,可是现在是咸丰皇帝在位,可能会不一样。再说,现在情况危急,如果杨家不捐钱,那么衡州的富豪就都不会响应,那我们的大军怎么出征呢?皇上也会体谅大帅的苦心的。大帅不过是一纸呈上,能不能通过,是皇上的事情了,跟大帅没有什么关系的。如果实在通不过,也无非像欧阳光那样,顶多挨皇上的一顿骂而已。”
曾国藩左右思量,最后决定咬牙上表。最后咸丰帝应了要求,杨家果然带头捐饷,其他的富豪纷纷响应,军饷很快就凑齐了,这一纸奏折换回了大笔的军饷。
曾国藩不仅忍受了贪官的后人提出的无理要求,还承受了如果失败自己将既无军饷,又失去皇帝信任的巨大风险。或许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情形,会选择逃避而非面对。但是曾国藩却做到了能屈能伸,正是因为他肯忍辱负重,自我牺牲,才会成功地解决危机,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一些人为了争一时风头,斤斤计较,与别人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自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因邻里纠纷而互不往来,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他们却不明白,历史上能成大事的名人,大多是能屈能伸的高手。勾践卧薪尝胆、隐忍多年,战败倾国以后他勇于带领自己的家眷大臣到吴国为奴,并且极力讨好吴王和吴国的权臣,这就是“能屈”到了极点。
等到被放还越国之后,勾践依然能够保有称霸的雄心壮志,能够十年生息养精蓄锐,之后一举踏平吴国,不仅一雪前耻,更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能伸”到了极点。世界总是公平的,你若是比别人多忍受了些什么,就一定会得到同等的回报。所谓清者自清,就算被人误会,被人指责,总会有真相大白、恢复名誉的一天。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机会存在于忍耐之中,对于垂钓者来说,最好的进攻方式就是忍耐。大机会往往蕴藏在大忍耐之中,忍不是停止、不是逃避、不是无为,而是守弱、蓄积、迂回前进。当命运陷入无可掌控之时,就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这种弱势,坚强地忍耐弱者的地位,在守弱的基础上累积实力,发愤图强,使自己脱离弱者的不利地位,适时出击,争取赢得新的成功机会。
现在的社会,有许多时候,人们被浮躁、愤怒蒙蔽了双眼,越来越无法忍受各种各样的诱惑,最后很多人都成了名利的奴隶,一辈子辛劳也只为了浮云。倘若能做到能屈能伸,学习曾国藩忍辱负重的精神,最后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