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追求学业的精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每日专注而已。
各位弟弟总是必须力求专注,比如九弟立志练字,也不必荒废其他的学业,只要每天练字时精力专注,那么随时随地,不论在做任何事,都可以触动顿悟的灵机。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每天都要做许多事,如果一个人能够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一定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因为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过程当中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他就能更加专注地投入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当中,这样思维就会在特定的问题上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导致结果差异的关键往往不是简单的智力因素而更多的是注意力的集中状态。
除了做事要专注,在谈到修身之道时,曾国藩也说:“做人之道,亦宜专学一古人,或得今人之贤者而师法之,庶易长进。”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修身养性,也应该找一个圣贤作为楷模,一心一意地向他学习,如此才能有较大的进步。如果眼睛看太多地方的话就会眼花,如果同时听太多声音的话就难以辨别,这就是专心的重要。
曾国藩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谈到西方科技的优势时说:“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西洋技艺所以卓绝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臻绝诣不止。心愈用愈明,技愈推则愈巧。”他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在科技上领先于中国,并不是洋人比中国人聪明或者见识高超,而是他们每件事情都力求做到最完美,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如此一来,技艺自然就高超了。
其实不仅技艺如此,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同一个道理。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此外,对于领兵打仗,曾国藩也十分要求专注。
曾国藩曾致信湘军将领张运兰说:“主守则专守,主战则专战,主城则专修城,主垒则修垒,切不可脚踏两边桥,临时张皇。”
他认为李元度当初之所以打败仗就是因为攻守不定,就在于他没有坚定地守城。李元度主张打开城门去作战,战败后再进城分守。但是这个时候敌人不等你布防好就已经进攻了,而且此时我方士兵丢兵解甲,士气已经受挫,怎么可能还能坚守呢?
所以曾国藩认为如果要守城就应该尽早布置妥当,等敌人攻城而自己不要出击。等把形势看分明了再出击,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能出城打仗。他几次如此告诫李元度,但李元度都没有听进去,后来徽州全军崩溃,不仅徽州失守,还危及祁门。
这次战役之后,曾国藩对“专”的要求更上了一层。很多人都会心存侥幸,想学狡兔三窟,但是那些游移不定、左顾右盼的做法不仅不能两边都讨好,而且还可能满盘皆输。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干不够,而是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有限的精力被自己浪费在无数不同的事情上,而自己还不能觉察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无法专注工作,那么不管他的工作条件有多好,他都会让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
能够时刻专注于有效的工作是提升工作效能的最佳方法。一个人仅仅依靠不懈的努力并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善于把握重点,能够时刻努力在重点上的人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专注于有效的工作,可以将自己的效率最大化,不把一分一毫的精力浪费在无用之处。
世界上最大的损失,莫过于把一个人的精力毫无意义地分散到很多方面。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想要样样都精、门门都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想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就,都必须遵守“专注”法则。
“好高骛远”、“注意力分散”是成功的大忌,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才是成功的保证。明智的人知道,要将全身心的能量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可以更高效地达到目标。同时他们也明白,要善用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意志,以及持续不断的恒心,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取得最终的成功。
要做到专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选对适合自己的领域,如果选择的领域并不适合发展,那么再专注也很难获得成功。
第二,选好领域之后,就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专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可以多阅读专业书籍和资料,随时关注领域内的新动向,并且据此注意提升自己等。
第三,在领域发展受阻的情况下,要抗住压力,抵住诱惑,不要轻易转移自己的努力方向。
如果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尽力地把它做到无可挑剔,那么很可能比那些“多而不精”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现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只有成为顶尖的人才,才能真正地做到出类拔萃。有时候,一个人自诩拥有多种技能,但由于只是蜻蜓点水,钻研不透,反而不如拥有一项专长的人受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