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
有道的“圣人”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他)以老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时下的政治家们十分注意民意调查,通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字来看民心的喜怒向背,并以此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重大的国策还要直接由民意来决定,如最近欧洲中立国瑞士政府申请加入联合国,就是在公民投票有54%人赞成加入后的结果。十几年前该国政府就想加入联合国,还就此举行过一次全国性公民投票,那次反对加入的人超过了半数,政府不敢违背民意而采取行动。在民主社会里,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基层公务员,他们的权力来于民意,丧失了民意支持就丧失了职位和权力,所以他们在公开场合的一举一动都得顺从乃至迎合民意。
现代社会中国家领导人尊重民意受法制的制约,他们都能按民意施政;古代社会里君主是否重视民意和体察民情,则完全取决于他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
体“道”的圣人治理国家,常常没有自己的意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没有个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
凭什么能让体“道”者“以百姓之心为心”呢?
首先是由于体“道”之士无思、无虑、无为、无欲,他们从政不是为了捞取私利,也不是为了满足贪欲,更不是为了获得更大权力,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人民能按自己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因而他们完全以人民的意志为依归,以人民的心愿为出发点,这样,他们就能与人民息息相关心心相印。
再说,体“道”之士也深深懂得“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的道理,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圣人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亚圣”孟子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安乐天下才太平,百姓富裕国家才强盛。二十多年前宣扬大集体和公有制优越性的时候,报纸电台天天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完全把事情的真相给颠倒了:小河都干了大河怎能不干?支流全枯了干流怎么能满?两千多年前的有若就懂得这个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老百姓都富裕了,国家能不富裕吗?老百姓都一贫如洗,国家又能富裕到哪里去呢?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君民一体,民富则君不至于独贫,民贫则君也很难独富。
因而,有“道”之士都特别注意倾听民众的心声,周武王在伐纣的誓词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在他看来天意与民意两者是统一的,老天所见到的来自老百姓所见到的,老天所听到的也就是老百姓所听到的。他认为“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也就是说,上天永远惠爱百姓,国君永远奉承天意,而要奉承天意就要顺从民心,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一国之君不得有个人私心,而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道”之君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国有饥民则食不兼味,路有冻者则衣不披裘。素鳞驼羹的滋味不是不美,可当百姓连糟糠也吃不上的时候,再美的佳肴明君也不能下咽;高台楼榭、飞阁雕甍不是不壮丽,可当百姓连栖身的茅屋也没有的时候,再壮丽的宫殿明君也住不舒心;华床柔席并不是不舒适,可当边塞烽火连天的时候,再舒适的床席明君也睡不安神。
古人说:“足寒伤心,民劳伤国。”(刘勰《刘子·爱民》)衰世暴君才不重民意,不惜民命,竭百姓之财以供一人的淫乐,倾全国之力以满足一人的贪心。人民一旦赤贫劳悴,国破君亡的日子还会远吗?
明白“民者国之本”的道理,有“道”之君就不会轻弃其民,对天下所有的百姓就会有一种一体同仁的关爱。就像太阳普照禾苗与稗草,雨露普润鲜花与毒刺一样,英明的君主既无弃物更无弃人。善良的人固然以善待他,不善良的人也照样以善待他,这样就使得天下人人都向善;诚信的人固然以诚待他,不诚信的人也照样以诚待他,这样就使得天下人人都归于诚信,邪恶和奸诈就找不到容身之地了。
有“道”之君富有天下,拥有万民,但他们丝毫不会放纵自己的私欲,百姓倾耳目以注其上,君主无私无欲也使百姓返本归真,君心与民心都同乎无私无欲,全社会的民风民俗就归于淳厚浑朴,人民又回到无思无虑的稚子状态,每个人都是那样快乐、质朴而又纯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在今天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中具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