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奥卡姆剃刀”提出者威廉

“奥卡姆剃刀”提出者威廉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奥卡姆的威廉”,这个名字的主人威廉,是14世纪英格兰的一位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威廉曾加入方济各会,在牛津大学做过研究,因为他在大学的注册名为“奥卡姆的威廉”,于是这个名字也成为人们对他的代称。威廉继承了早期的唯名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作为著名的唯名论者,威廉以他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

“奥卡姆的威廉”,这个名字的主人威廉,是14世纪英格兰的一位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这位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没有用自己的思想为基督教会做辩护,而直指教会虚伪的面纱,他因此而留名于世。

威廉曾加入方济各会,在牛津大学做过研究,因为他在大学的注册名为“奥卡姆的威廉”,于是这个名字也成为人们对他的代称。从牛津大学毕业后,威廉又来到巴黎求学,因为能言善辩,被人称为“驳不倒的博士”。

1322年左右,威廉发表了一些言论,主张教会不应拥有私人财产。因为这一主张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他很快被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宣布为“异端”分子,并于1324年被囚禁在法国的亚威农教皇监狱。

1328年5月,威廉在夜里越狱,逃往意大利的比萨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路易四世收留了他,作为回报威廉撰书支持路易四世拥有和控制所有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教会和领土的权力。受路易四世的支持,威廉之后在慕尼黑定居下来。1347年路易四世死后,教会与威廉和解。在随后1348年的黑死病大爆发时期,威廉未能逃过此劫,染疾而逝。

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发展史中,“共相之争”被认为贯穿了整个中世纪。这个古老的问题早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里就已经有过争论,其核心的问题是关于“共相”,也即事物的普遍性或一般性的讨论。就这个问题,哲学家们有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般即“共相”比个别事物具有更高的实在性,持有这个思想的流派被称为“实在论”派;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不是真实存在,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的名词而已,抱有这种思想的被称之为“唯名论”派。

早期的唯名论代表人物洛色林认为,一般概念都是人的头脑里想出来的名词和称谓,是人在总结了类似的个别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后得出来的概念。后来洛色林因为将他的唯名论的基本原则应用到神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上,而触怒了教会。

洛色林解释说,自4世纪以来开始盛行的“三位一体”的教义只是人的头脑里想出来的一种一般概念,“三位一体”的上帝只是一个名称,圣父、圣子、圣灵只能是三个个别实体,不可能是一个实体。据此,洛色林提出,“三位一体”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而应该是有三个神。这样的结论对教会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洛色林的思想随即被教会判为异端邪说。

威廉继承了早期的唯名论,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威廉对共相问题做了详细的考察,他认为上帝从虚无中创世的教义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共相已经先于事物而存在了。即使是在上帝的心灵中,也不会“共相先于殊相”。

世界上没有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数量与质量,在现实中没有作为独立存在物的“关系”,而只有与之相关的事物,并且这种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也就是说,现实中并不存在“多样性”,而只有许多事物。倘若在这些事物之外再附加一些关系,在许多事物之外再附加上多样性,无异于画蛇添足。由此,威廉总结出了那句“若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名言,这句话后来被人们称为“奥卡姆剃刀”原理。

威廉

学海拾贝

作为著名的唯名论者,威廉以他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反对实在论,认为没有必要在个别事物之外设立普遍的实体,因为这些实体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这一观点促进了经验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并为后来的逻辑经验主义,特别是外延论者所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