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斯谟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是中世纪尼德兰地区(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东北部等地区在内的)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曾尖锐地批评了当时骄奢过度的罗马天主教会,对马丁·路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按照一般的观点,伊拉斯谟被认为是1466年出生在鹿特丹的,所以在史学界也被称为“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如今,伊拉斯谟这个名字已经和鹿特丹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但一些资料表明,伊拉斯谟在那里生活了四年便离开了,至死也没有再回去过。所有关于他的生平的资料,人们只能从他著作的只言片语中去了解。
1492年,伊拉斯谟成为神父,并在修道院宣誓。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不但从未认真投身于神职工作,而且将僧院制度作为他批判教会统治中的主要抨击目标。他从事神职工作不久,就得到了一个离开修道院的机会。凭借着他精湛的拉丁语水平和知名作家的身份,他得到了时任康布雷主教的挪威卑尔根亲王亨利的青睐,并受邀担任亲王的秘书。
1495年~1499年,伊拉斯谟来到巴黎,准备攻读神学博士学位。他所就读的那所大学是传授苏格拉底思想学说的中心,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伊拉斯谟一边用功学习,一边做兼职老师来赚取生活费。他在求学时期选择独立生活,不让国籍、学术、教会束缚他的思想自由及文学表达。他在此期间还游历了欧洲,无论到哪里他都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性情。他待在英格兰的时候,与当时英格兰的主要思想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伊拉斯谟被视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他持续批评主教们及教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与传福音相违背的。在他的许多著作里,《愚人颂》最受瞩目。《愚人颂》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讽刺体篇章,据说,它是伊拉斯谟在去英国拜访莫逆之交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短短7天时间内完成的。伊拉斯谟在说明此书的写作目的时,给出了冷嘲热讽的基调:“既然人类一味地要疯疯癫癫,既然世上每个人——上至教皇下至唯唯诺诺的乡村牧师,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沿街乞讨的乞丐,从身着锦缎的窈窕淑女到布衣裹身的村妇,整个世界横下心来不用上帝赐予的大脑,而一味地受贪婪、虚荣和无知的奴役。那么,神明在上,真正有才智的少数几位为何还要费如此多的时间,花如此大的气力,去使人类变成他们自己从未想要变成的那个样子?任他们去沉溺于愚笨吧,别去剥夺最能令他们自得其乐的东西——能够自我愚弄的大权。”
伊拉斯谟在长期漫游欧洲各国的过程中,发展了以基督为中心思想的人文主义思想。虽然马丁·路德曾对他表达了崇敬和仰慕之情,而他本人的思想也十分接近路德,但伊拉斯谟却从不愿意成为新教徒或者是鼓励像马丁·路德所从事的那种教廷改革。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路德发表《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而伊拉斯谟则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两个人从此分道扬镳。
学海拾贝
伊拉斯谟曾用拉丁文写了许多信件和友人进行对话式的思想交流。其信件中总是融合神学的思想,先是与意大利人文主义学家的思想融合,之后又回述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路径,这种由伊拉斯谟开创的新的交流形式后来升华发展成为一种信件对话的艺术。
伊拉斯谟与他的秘书编写的《新约圣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