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知道采食花蜜,蜜蜂能够建造蜂房,但是从生存的本质意义上讲,它们的活动是本能的、被动的、消极的,它只能服从自然,而不具备驾驭自然的头脑和能力。而人类为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地探求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顺势而为,改造自然。这样,人与现实之间就有了一个科学的认知关系,就是求真。认识关系是思维与对象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
1.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人类的理论生活所追求的目标是真。从认识对象上说,“真”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运动而组成的对象世界,及其所具备的客观规律性。从人类的认识上说,“真”就是求真的所得,指我们的头脑对外界的正确认识,所获得的真理。西方美学中常把“真”称为“合规律性”。一般地讲,就是在对客观对象感觉的基础上,经过理智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和概括抽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头脑中以概念范畴体系、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揭示客体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自己思想意识的内容。
人类通过求真,才能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相吻合。所谓“自在之物”,指按照自身的规律客观地存在着的事物。“为我之物”,指被人们认识、掌握了的事物。人类的求真,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不断地把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这既是目的,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求真的斗争过程中,人表现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能动创造性,从而使自己在自然中处于了主导地位。“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83]
人类的理论生活或称理论活动、认识活动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一种理性掌握。是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把握和利用,是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概念或范畴式的把握。人类了解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可以简述为一个外物,一个自身,因此求真的主要途径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果理论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超越了可经验的范围而指向整体的世界,那么就超出了科学而进入了哲学。由于哲学指向整个世界,所以哲学又称世界观。
2.求真得美
当人类开始求真的思索时,从微观的自身到宏观的宇宙,面临着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因此人类求真的道路是漫长、艰苦而无止境的,其间充满了曲折和误解。我们不必论述人类伟大的发现,仅就曾经撩起乔羽无限情思的,并被乔羽艺术地表现出来的蝴蝶,从求真的角度,人们就曾先后得出过这样的一些认识。
据《广五行记》记载:
晋安帝义熙中,乌伤人葛辉在妻家宿,三更,有两人把火迳至阶前,疑是恶人,便打之,欲下杖,悉化为蝶。纷飞散。有一物冲辉腋下,便打,倒地。辉少时而死。[84]
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显然是错误的。美丽的蝴蝶在这里居然带着一身阴森之气,想来令人可怕。可人的蝴蝶怎么变成了害人的鬼怪?这个问题下面自有分解,先让我们继续看看前人是如何探索蝴蝶的。
《汉实录》里记载了右监门卫大将军许迁的一段话:
臣奉命博州,至博平县戴村,有弥亘数里,一夕,言“并化蝶飞去。”[85]
是未生翅的蝗子。《汉实录》的这段文字表达了先人们对于宇宙间物质世界种种变化的一种感知,衍生出对于生命互相转化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认识不乏例证,比如《列子》里也有这样的说法:
乌足,以其根为蛴螬,其叶为蝴蝶。[86]
蛴螬俗称地蚕、土蚕,是金龟子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吃农作物的根茎。在《列子》这里,也还充斥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互相转化的思想。这种认识在宗教世界里就转化成轮回说。
还有另一种不真切的认识,也是人类在求真过程中得到的假。《岭南异物志》中有一段关于大蝴蝶的记载:
尝有人浮南海,泊于孤岸,忽有物如蒲帆,飞过海,将到舟,竞以物击之,如帆者尽破碎,坠地。视之,乃蛱蝶也。海人去其翅足,秤之,得肉八十斤。啖之,极肥美。[87]
一只蝴蝶,仅精肉便有80斤,不可谓不大。而且,味道好极了。如果对它加以人工繁殖,今日的餐桌上便又会多了一道佳肴。但这种巨蝶此后再无记载,也无人目睹,生物学上也没有听说关于这种巨蝶的研究报告。是物种灭绝了么?看来,还是以讹传讹的因素所致。当年人们能够远航,所见所闻都异于大陆,对于某些人类尚不能认识的事物,有一些传播者往往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扩充,以致以讹传讹。
人类求真的认识终归是不断前进的,崔豹的《古今注》对蝶的解释如下:
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东人谓为挞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其大有如蝙蝠者,或黑色,或亦斑,名曰凤子,一名凤车,一曰鬼车。生江南柑橘园中。[88]
这里对蝴蝶的描绘显出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尽管还蝶蛾不分。
其实对蝶蛾的区分,就是今人也未必明了。云南大理县点苍山云弄峰的山麓,泉水清澈,绿树成荫。每年四五月份,五彩缤纷的彩蝶四处飞舞,这就是有名的蝶泉会。无数彩蝶在飞舞自是十分壮观,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蝴蝶竟然一串串的从树枝上垂吊下来,直到水面。地理学家徐霞客描绘蝶泉会上的这一奇观时说:“真蝶千万,连须勾足,由树倒悬而下,及于水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问题是,这些彩蝶为什么要成串地垂挂在树枝上呢?一位有心的学生,找出了其中的秘密:
蝶泉旁的确有许多蝴蝶,单是凤蝶就有十四五种,其中樟叶凤蝶、玉带凤蝶、尾花椒凤蝶比较多。这些凤蝶大而美丽,有金属光泽,飞得高,难捕捉。此外还有一些蛱蝶科、粉蝶科的蝴蝶。这些蝴蝶都在蝶泉旁翩翩飞舞。但是那些成串垂吊在蝶泉之上的,竟都不是蝶类,而是蛾类。而且,蝶泉会中的蛾类实际上比蝶类多,大约有110多种以上,其中最多的是灯蛾科中的红腹灯蛾。这种灯蛾身上闪着金黄色的光泽,腹部红中夹黑,红黑鲜明,十分美丽。我查了一下词典,那上面说,蝶与蛾同属鳞翅目,它们的翅膀上都有鳞片。主要的区别是蛾的躯体比蝶大,触角也不同。另外,蝶类昼出夜伏,蛾类夜出昼伏,怪不得蝴蝶泉旁边只见蝶类在飞舞,而垂吊者静止不动都是各种蛾类。历来人们都说,蝶泉会上成串垂挂着的是蝴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蝶蛾不分的结果。[89]
从外观上说,蝶与蛾的区分有三点:一是腰身的粗细,二是敛翅的形状,三是活动规律。蛾子昼伏夜出。请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荒郊野外夜间独行,在暗夜中,一个轻柔的精灵在你身边无声的飘舞着,那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所以民间把它叫做鬼蝴蝶。再回想一下《广五行记》中的记载,那种可以置人于死地的蝴蝶就是沿着夜蝶——鬼蝶——害人的思路得出的传闻认识。
一只小小的蝴蝶,至今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基本如下:
蝴蝶·蝶: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Rhopalocera,旧称‘蝶亚目’)昆虫的通称。体分头、胸、腹三部,翅及体表密被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大小因种而异,最大的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仅1.6厘米。头部有锤状或棍棒状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特化成喙,虹吸式,不用时作螺旋状卷曲。胸部有足三对,翅二对。腹部无足。完全变态。种类甚多,全世界有一万四千余种,大部分分布于美洲,尤其亚马孙河流域为最多;我国约有一千三百余种。分别隶属于弄蝶、凤蝶、绢蝶、粉蝶、灰蝶、喙蝶、蚬蝶、眼蝶、环蝶、蛱蝶、斑蝶等科。其中某些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如稻弄蝶(稻苞虫)、菜粉蝶、苎麻蛱蝶及柑橘凤蝶等。[90]
《辞海》的相关条目还提及它们吸食花蜜,帮助传粉。幼虫吃农作物,有害。这就是我们目前从生物学角度对于蝴蝶的基本认识。从实物来讲,有种蝴蝶半边身子鲜艳,半边身子灰暗,这种蝴蝶一半是雄性一半是雌性,民间传说中叫“阴阳蝶”,学名叫“雌雄嵌合体”。台湾博物馆曾举行蝴蝶展,登的新闻照就是只两边不一样大小的阴阳蝶。一些学富五车的蝶学家终其一生都未见过这种蝴蝶。求真之所以为美,首先在于求真的艰难。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积累在实际劳作中,并逐渐转化为人类的理性,形成语言、逻辑、数学等思维形式,构成了人类所独有的心智。在求真中的所得,作为一种智慧,从此可以不依附于实际的活动而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地位,使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求真面对着无穷的对象,无尽的奥秘。除了客观规律,还有具体形式。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发现、熟悉和掌握均衡、对称、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形式规律性和秩序性,注意到它们的功能和形态的关系,并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利用它们。从最简单的石器,到后来的弓箭。久而久之,便培育了人们对自然秩序形式的一种领悟、理解和想象。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受制性和突破性、依赖性和超越性是并存的,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自己的目的,感到自己的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的形式规律合一的时候,从这种既合乎规律性,又合乎目的性的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种愉快的心情。求真的所得使人类产生了最初的美感。建立在实用功利色彩之上的最初的美感一经产生,便在人类心理上开始了最原始的历史积淀。
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求真的路上处处布满了陷阱。一只小小的蝴蝶至今我们也不敢说研究得十分透彻了,更何况那些关乎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呢。为了辨明在今天看来十分明了的问题的真伪,前人付出了多少代价,一些真理探求者为此前仆后继,甚至流血牺牲。人类每一次探索的成功,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相应的进步和喜悦。人类在求真的过程中就开始孕育着美,每求得一种真,便也获得了一种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