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诉诸心灵的精神享受

诉诸心灵的精神享受

时间:2023-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感虽然是由对象的形式引起的,但在主体内心却是精神感觉,一种心灵的旨趣。费尔巴哈称审美愉快是一种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而人对审美的需要,是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一致的。黑格尔把这种心灵的需要称之为“理性的需要”,他指出审美的需要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内在心灵的欲求,而且更多地带有理性的性质。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104]

人类的审美需要是以自然生理为基础的,爱美有生理性的感性追求,一般是基于人的自然欲望。孟子说过:“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荀子也说过:“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感而自然。”这说的都是基于人类的本性的自然欲望。美感也注重感性形式。当原始人的首饰取得了勇敢、灵巧和有力这样的审美价值以后,人们的审美感情便凝聚在它的感性形式之上了,从昔日勇士脖子上鲨鱼的牙齿,到今日女士各式各样的项链,只要这种感性形式出现,人们的审美愉悦便油然而生。

但美感主要是一种精神感觉。它摆脱了狭隘的实用需要,虽然也具有感官的快适感,但最终达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美感虽然是由对象的形式引起的,但在主体内心却是精神感觉,一种心灵的旨趣。费尔巴哈称审美愉快是一种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车尔尼雪夫斯基肯定审美愉快是“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悻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105]。当人类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候,爱美之心也就日益成为一种积极的精神需要,成为人类一种高级情感形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永恒的追求。也就是“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而人对审美的需要,是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一致的。“对美的需要与人的自我形象有关,”[106]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作为精神文化层次的审美需要,是一个高层次的心灵需要,是人类进一步人化即社会化的标志。

深层的美感愉悦是主体在对象世界中的一种自我观照,是心灵的自我复现、自我欣赏。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断言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主体从审美对象形式的直观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和人生意味的领悟,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状态和心理过程。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情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07]美感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使物质与精神、现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达到统一,是由于意识到自身本质力量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审美表现为人类的一种内心生活的追求,是一种出于内心生活需要的活动,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就在于“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当他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心里化为‘为他自己的’,另一方面也指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要。”[108]这里,黑格尔把艺术和审美的动因说成是人类要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内心生活的烙印,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在对象中观照和欣赏自己的外在现实即被外化了的内在心灵。他认为,艺术和审美对人类来说之所以成为必要,就在于人类能够通过这类活动来“复现自己”,以满足“心灵自由的需要”。黑格尔把这种心灵的需要称之为“理性的需要”,他指出审美的需要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的需要,本质上是一种内在心灵的欲求,而且更多地带有理性的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