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姜维、夏侯霸同为西蜀大将,他们亲自率领数万强兵进攻曹魏的陇西。
魏雍州刺史王经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行事往往主观臆断,不听旁人的劝告,面对此次大军来犯,他自信地对将军陈泰说:“我得知姜维把兵分成三路:一路向石营;一路奔祁山;一路赴金城。对此,我们当然也要相应分兵三路,与其抗衡。所以,以我所见,将军应同时出兵侧翼保石营;派讨蜀护军徐质保祁山;调凉州军至枹罕保金城。”
陈泰是一位沉着冷静,心思缜密的人,他善于推敲事情真相,对王经的话,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以姜维的实力一定不会分取三路,而且自己的兵力也不能分开,以免削减实力。于是,就对王经说:“先别急,先仔细分析一下形势,了解敌人的意图再作定夺。”
后来,姜维果然没有分兵三路,他率领全部兵力抵达枹罕,想要夺取狄道,觊觎关陇。陈泰在确定敌人的意图后,立即派王经去守狄道,并反复叮嘱他:必须待大军到后,再与姜维交战。陈泰自己则率军抵达陈仓,想要从侧翼发动攻击,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可是,谁承想王经率兵至目的地后,没有听从陈泰的嘱咐,不但不守狄道,反而率军前进与姜维交战于故关,结果大败,急忙逃到狄道,收拾残军一心防守。但此战的失利已经给敌人制造了可乘之机,姜维乘胜引兵前进,把狄道包围起来。陈泰得知狄道形势紧迫,知道原来的侧翼攻势毫无用处了,便立即命令五营前行,自己便率领大军随后跟随,去解狄道之围。大部队刚到上邽,邓艾、王秘等人也领兵赶到。
邓艾对陈泰说:“王经的精兵已被姜维打得溃不成军,目前的形势对我方十分不利,敌强我寡,难以抵挡。而将军所率领的部队实为乌合之众,失败之后,士气大大消沉,军心溃散,陇右动荡不安。为今之计也只有忍受小失而保全大局了。陇右的危险大过蝮蛇,狄道不正是不守之地吗?姜维的部队乘勇前进,我们现在不能迎风而上,否则损失就会更严重。所以,我们不如放弃狄道之守,先求自保,待兵力恢复,士气增强后再设法进兵陇右,这才是最佳的计策。”
陈泰思考片刻后,说:“姜维率领轻兵深入远地,对他们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军粮不足,所以,他们必定要速战速决。我命王经高壁深垒,坚守不出,以挫其锐气,消耗其能量。但王经不知形势,擅作主张与敌速战,正是中了敌军的计谋,所以才使敌人得志进兵包围了狄道。倘若姜维在攻破狄道后,引兵东进,把栎阳粮米之地全部占领,驻兵此处,再招降纳叛,勾引羌人,东征关陇,那么,姜维就会占领此处四郡,其势力将会顷刻间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来,我们想要与其对战取胜,就更不可能了。但是,如果不征讨的话,姜维觊觎中原已久,危险时刻存在;如果征讨,姜维派兵据城坚守,攻守形势不同,我军也难以取胜啊。现在,姜维调集大军深入,急于交战,这就表示他们的粮草一定不继,此时正是我军攻破敌人的最佳时机,只要全力出兵攻击,顺势而发,姜维必破无疑。而且现在作战对我军是有利的,因为我军现在占据高地,而姜维勒兵桃水低处,以上击下,易如反掌。对于实力强大的敌寇,不能轻视,但也不可纵容,被围的狄道不会坚持太久,诸位将军为何有如此消极的心态呢?”
邓艾等人听了陈泰的这番分析,认为很有道理,所以大家答应与其并肩作战。
姜维
于是,陈泰立即进兵跨越高城岭,准备解狄道之围。陈泰心想:姜维用兵狡诈,他既然兵围狄道,一定会在山路险阻之处设兵埋伏。陈泰决定避其锋芒,便命令部队趁夜潜行,绕过敌军可能设伏的北路,率军一路向南,抵达狄城东南的高山之上。结果,真的绕过了姜维的伏兵。陈泰大军在高山之上多举烽火,击鼓鸣角,城中兵将见救兵已到,信心满满,士气大振。姜维见对方的救兵突至,大为震惊,军中上下顿时慌乱不已。姜维立即引兵与陈泰交战,但由于地势不利,最终退败。
后来,陈泰乘胜追击,断绝了姜维的退兵之路。姜维得知连忙引兵遁去,至此,狄道之围成功被解。
【运用经典】
鬼谷子云:“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所谓“反应术”也可以说是反视对方,就是反过来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观察事物,观察对方,了解对方,并审察自己。由“此”推测“彼”,由“彼”推测“此”,如此循环,使认识问题不断深化,以便争取胜利。就如在狄道之战中,陈泰的“反应”智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欲先守住姜维进兵的必由之路——狄道,后从陈仓发动侧翼反攻。但由于王经的自作主张,导致此战失利,狄道危急,侧翼反攻无法实施,面对这一现状,陈泰冷静分析,推敲出姜维会设伏,于是派出奇兵绕过埋伏,最终保住了狄道。此战一胜,连司马懿对陈泰也是赞不绝口。
【社交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