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李世民称帝后,便封赏有功之臣,房玄龄、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视为股肱之臣。但李世民大封天下,却引起了许多旧部的不满,尤其是李世民的叔父李神通大为不悦。
淮安王李神通说:“我是最先拥戴高祖的人,曾起兵关西。但现在就连房玄龄都位居在我之上,再说,我还是李氏家族的长辈,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服气的。”
李神通的这番言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之前那些没有得到升迁的秦王府的旧人,也人云亦云,开始抱怨起来。
李世民见状,心平气和地对李神通说:“叔父是我的至亲,我非常尊重您。但是,论功行赏的规则,我相信您也是十分清楚的,当初您虽首倡义军,但无功于国家,这自然不能受赏。而且,起兵目的是为了躲避祸患,您先后在山东两次大败。如果没有房玄龄等人的救助,我们早就被敌人打败了。所以,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元勋同功论赏,您说是吧?”
李神通听了李世民的一席话,哑口无言,羞愧难当。
李世民看到了李神通的神情,便接着说道:“为政之道,只有无私才能让众人心悦诚服。行赏只能按功而论,任用有用之才,才能保我河山。秦王府的人虽是我的旧部,但有的人却缺少才能,毫无德行,只会空发怨言,如果对这样的人还奖赏,那我不成了昏君了吗?这怎么称得上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呢?”
李世民的一番言辞,让众将心服口服,大家都说:“陛下如此大公无私,对至亲的叔父和旧部都没有一点私心,我们何来忧虑呢?此后惟有尽力报效国家,效忠陛下了。”
【运用经典】
鬼谷子云:“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李世民具备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美德和智慧,他在治理天下时,大公无私,赏罚分明;与李神通对话时,懂得运用表象和类比的方法引动他,让他了解异同与对错,主动让贤。更可贵的是,李世民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居高而临下,善于处于下方,容纳天下万物,维护部下和百姓的利益,实属难能可贵,天下人归从于他,竭尽全力效忠于他也在情理之中了。
【从商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