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蔡泽的说客,他曾到各诸侯国游说,但一直都没有受到重用,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听说了另一个说客范雎的事情,原来范雎投奔到秦国,受到秦王重用,但由于用人不当,连累自己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蔡泽掌握了范雎的情况,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时机已到。于是,他一到秦国,便放出风声:“名士蔡泽能言善辩,机智过人,只要能够见秦王一面,就定能取相国之位,取代范雎。”
蔡泽
范雎听说此事后,非常气愤,立即叫来蔡泽,问道:“你这样说的道理何在?”
蔡泽故意答道:“先生也是聪明之人,难道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谋取富贵功名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想益寿延年,永葆功名。可是,历代以来,有人成功,而有人却失败了。正如楚国吴起励精图治,奖励耕战,使楚国一时强盛于天下,但最后却身中乱箭而亡;再如,秦孝公时,商鞅变法改革,严明军纪,劝民农桑,使秦国得以富强,天下无敌,这都是商鞅变法的功劳,但是,商鞅最终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可以说,吴起和商鞅都是盖世奇才,但为何他们的结局都是同样的悲惨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功成后,不善于及时隐退,才会以悲剧收场。先生自认为与这二人相比如何呢?”
蔡泽一席之言正说到范雎的痛处,范雎无奈地说道:“我无法和他们相比。”蔡泽说:“是啊,但是您的地位、名声和财势却远远超越他们,我还是很为您担忧啊。”其实,这也是范雎的心事所在。蔡泽故意点出,也是想仔细观察范雎的反应。范雎连忙侧身求教,说:“先生认为我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开此祸呢?”
蔡泽回答说:“常言道,乐极生悲。先生如今已是功成名就,最该学陶朱公范蠡,在功成之后退去,以得善终。否则,后果或许会和商鞅、吴起一样啊。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何不趁名声大振之时归隐山中,安享晚年呢?这样一来,先生既得到了贤相之名,又保住了自己的功名,何乐而不为呢?”
范雎对蔡泽所指的出路,虽不情愿,但也别无选择,无奈之下,只好听之。随即,范雎在秦王面前力荐蔡泽,使蔡泽得以重用。不久,范雎借故请退,秦王多次挽留没有成功,只好答应范雎。
【运用经典】
鬼谷子云:“摩者,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
蔡泽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运用“摩术”时,必须根据对方的意愿暗中进行揣摩,探测对方的真实想法,其内在情感就会与外在表现相呼应。内外相应,就必然有行为表现。达到揣摩的目的之后,要悄悄地离开,也就是隐藏起来,消除痕迹,隐藏外貌,掩饰实情,使别人无法知道,这样就能把事办成,却不留祸患。蔡泽之所以能够成功取代范雎,成为一国之相国,就是因为他深谙揣摩之术,不仅懂得用巧言试探对方,而且能够通过对方的反应了解实情,准确地揣摩对方心理,进而驾驭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