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周易》之神龟负书

《周易》之神龟负书

时间:2023-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周易·系辞上》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目前,虽然我们还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来揭示洛书的神秘面纱,但是,洛书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却是被公认和肯定的。这也就是说,洛书中的数字排序,是以天体运行规律为依据的。

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大禹临危受命,婚后第四天就率众治水,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各种方法都用过了,大禹始终没有找到治水的良策,后来有一天,他发现一只五色彩龟出现在洛水,背上的纹理形态如同文字,结构是载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这就是所谓的“洛书”。由于,洛书的由神龟负载而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被称之为“龟书”。

历史上有关“洛书”最早的记载,出自《尚书·顾命》篇。该文记载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尚书大传文》)。《今古文尚书全译》对这段文字注释道:“越玉、陈宝、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和天球,均为不同产地的宝玉;序,墙也;赤刀,为周武王伐纣时用的刀,赤色,周正色也;大训,为记载先王训戒的典籍;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书籍。”(见张赞恭《河图洛书不能随意否定》)。

那么,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断定,“洛书”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洛书究竟于何时出现,谁是发现洛书的第一人,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没有定论。虽然周易·系辞上》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但是这只言片语依旧不能解开人们心头的困惑,为此历代易学大家对此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

第一、圣人伏羲说

《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第二、圣人皇帝说

《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

第三、圣人仓颉说

《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据说,仓颉就是根据这些图案,产生造字灵感的。

第四、圣人大禹说

传说,大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当然,除了以上的观点之外,在民间还有很多关于洛书的神奇传说。目前,虽然我们还不能拿出有力的证据来揭示洛书的神秘面纱,但是,洛书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却是被公认和肯定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穿越历史的隧道,用心来领略洛书的风采吧。

从洛书的图案中,我们可以神奇的发现,图中数字之和无论横坚斜相加都等于十五。如:4+9+2=15;3+5+7=15;8+1+6=15;4+3+8= 15;9+5+1=15;2+7+6=15;4+5+6=15;2+5+8=15。

那么,洛书中的数字安排,若是放在当今世界,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可是,早在鸿蒙之初,自然科学还极为落后的时代里,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组伟大的艺术组合呢?

传说,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九宫八风图配合八风,八卦,中央一宫,即洛书的中宫,乃周围八宫的核心。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北极星(太乙)之位恒居北方,可以作为中心以定位的标准。九宫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于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发现九星的方位及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

这也就是说,洛书中的数字排序,是以天体运行规律为依据的。由此,我们除了惊叹洛书的神奇之外,更令人叹服的就是古人的聪慧睿智了。

其实,洛书中的数字就像一组充满智慧的魔方,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那么,就洛书本身而言,它与数字究竟还有哪些不解之缘呢?

首先,洛书就是对数的表达

《易传·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即:天:一,三,五,七,九

地:二,四,六,八,十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即:天:一、二、三、四、五

地:六、七、八、九、十

和天:一,三,五,七,九

地:二,四,六,八,十

的两种天地(阴阳)排列方法。

其次,洛书中数字意象丰富

洛书中的数字,绝不仅是小学生数学课本中,思想单纯的阿拉伯数字,而是通天彻地,包罗万象的神秘符号。

(1)周天之数

洛书之数九,取“—为体,八为用,是九星用八卦也。运数十五,周流八方为一百二十数,共三才而合之即360数,为周天之数。同理,其用数45,周流八方亦得周天之敷360也。

(2)三才之运数

五行之数为五,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合为九,阴数合为六,故卦爻里阳至称九,阴爻谓六也。阳阴合为十五数,乃三才五行之数也。三才者“灭、地、人”。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合之为十五数也。故纵横交叉,上下左右,四方八面,皆难逃三才五行之数也。

(3)五行之用数

洛书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阴阳和为四十五数,乃五行之用数。大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是卦象占筮体用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去五行之体数五,其用四十五为五行万物之用数也。此乃大衍五行之体用,显五行万物生死存亡之数也。

(4)九星之数

河图为四象十干之数,洛书为九星八面之数。九星之数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碧,三绿、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运行到现在。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身之人的风水命卦,至今仍适用。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吉日。

(5)地支之数

子一、丑二、寅三、卯四、殷五、巳六、午七、未八、申九、酉十、戌十一、亥十二为地支之数。由天干河图之数根据地理演化而成,故子水一、寅木三、辰土五、申金九、午火七、各取河图五行之阳数也,主五行地支之化数。而十二月令之数则是:寅一、卯二、辰三、巳四、午五、来六、申七、酉八、戌九、亥十、子十一、丑十二,主万物存亡之顺序。

洛书与河图并称为上古之奇书。因为,它们不仅精确了表达了先民对数字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数字传达了人们对哲学思维,阴阳平衡、天文星象等一切宇宙万物的认知。

例如,如果我们将河图四方的八十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显八卦,那么,我们就会惊讶的发现,每方一个数都会纳地支十二气象。只不过是将火的一、七数与金的四、九数交换了位置,同时土五为中显用而寄八方,土十则不显而藏于用。这样就形成了载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十五数,尽显五行之妙,将先天之体化为后天之用。

由此,我们可知,古人在对待事物的看法上是灵动多变的,而不是墨守陈规,食古不化。当然也正是源于这种思维的灵活,才为创造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是中华文明特有的产物。那么,作为远古奇书之一的洛书,对此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首先,右旋相克相耗

河图天道左旋面生,洛书地道右旋而克。所以一、六西北克西南二、七先天之火,二、七西南克东南四、九先天之金,四、九东南克东北三、八先天之木,东北三、八克中五先天之土,中五之土克西北一、六先天之水,如此种种,都是右旋而克先天之数的道理。

所谓的相耗,表现在:坎一之水消耗乾六之金,兑七之金消耗坤二之土,离九之火消耗巽四之木,震三之木消耗艮八之土,良八之土消耗坎一之水。

其次,相对冲克之理

由于中土显用于八方而不自守中,故洛书五行八方相对冲克。坎一之水克离九之火,乾六之金克巽四之本,兑七之金克震三之木,坤二死土合艮八生土卜,所以生。同理,地支则子水冲克午火,酉金冲克卯木,中金冲克寅木,女水冲克巳火,辰、戌阳土湿燥相冲,丑未阴土寒热相冲。相对冲者,其数皆合面为十,为土之成效,乃明土之数也。阴为静,静极生动,故一卜不自显,而显于九宫八卦十二支之动也。

最后,阴阳平衡之理

洛书中的任一平面皆东西南北为四正,阳数一、三、五、七、九居之;四隅为偏,阴数二、四、六、八居之。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动丽变之:一仍是水,六化为金:

三仍是水,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仍为中,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硕不自显。所以河图之数为十,以—为体九为用,其用为洛书;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乃阴阳用于万物与人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崇尚和谐、平衡为主的文化。这一特点,同样鲜明的反映在了洛书之中。在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洛书者,圆之象也”,意思就是说,洛书使用数字构造出的一个“圆之象”,而这个圆就表示着包容,和谐与平衡。洛书内容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我们唯有秉着“苟日新,日日新”的不断求知精神,才能将洛书文化,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