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究竟什么是太极,关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太极元气说
《周易·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所谓“元”,是指本原,原始之意,所谓“乾元”,“坤元”,实质上是指阴阳二气为万物的本原。
《周易·系辞上传》又进一步追溯阴阳二气的本原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两仪”,指阴阳,所谓“太极”,是指区别于天、地,人三极”
居于“三极”之上的最高的“极”,即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太极是指阴阳来分的气。
汉代郑玄《周易注》:“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汉代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唐代孔颖达《易》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初,太一都指的是元气)
宋代张载认为太极是“气”。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他又说:“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欺?”(《正蒙》)气分阴阳二性,故称“一物两体”。张载认为:“凡有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
气是运动的,气分阴阳而交感;气升降飞扬,“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气有聚有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毁,如是循环不已,则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第二、太极无极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
第三、太极理学说
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的易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理学思想来阐述太极的含义。宋代著名理学大师程颐说:“太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太极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在《周易本义·系辞上》曰:“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又曰:“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他认为,万物之根本是理,理在气先,理为气本。世上之事物,不但有此事物之所以然之理,其中且具有太极之全体。所以,朱熹说:“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因此,“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此外,他还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语类》九十五)他说:“世上每类生物之生,皆先由气化,而后有形生。”“气化是当初一个人五种,后自生出来底。形生却是有此一个人,后乃生生不穷底。”意思是说,人之来源如此,其他各种生物之来源,也是如此,一切都是“自然变化出来”。由此可见,朱熹认为构成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归之于太极之理,因为只有太极才是“天地万物之根”。
由于朱熹的观点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因此在以后的流传中也更为深远,可以说,贯穿了明清两代人的思想。例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也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第四、道即太极说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传统哲学思想中,“道”也被认为是万物之源。这一点与“太极”极为相似。于是,人们便认为,“太极”其实就是“道”。正如邵雍所说:“道为太极。”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一、二、三,形容“道”创立万物的历程,它与《系辞》所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形成论在认识上基本相同。按照老子所说,太极本身就具备着一、二、三的功能。一为太极,二指阴阳,三代表多数,实指万物;因为太极具有阴阳二气,它们之间互相转化,即产生以三为名新的和谐体。
第五、太极"含三为一“说
魏代孟康在结合前人对太极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太极元气,含三为一”的新主张。他认为太极元气明明只含太极不仅包含天阳与地阴,同时还包含有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从而引出了天、地与人这三者关系。太极图的“白鱼”表征天,“黑鱼”表征地,黑白互回的交界表征人,整个圆圈表征太极,因此太极“含三为一”。如果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太极要分阴分阳,演化成万物,必然是一分为二,加上中介即分界的标准,则可说是一分为三,即分成对立面和中介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待继续考证,但却已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和推广。
太极是《周易》的理论基础,而太极图则是最直观表现太极哲学思想的工具。太极图分为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如图所示)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文化的重要图像。据说,太极图阴阳鱼互纠结图示)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不仅对太极图进行了修改,并且写了《太极图说》进行解释,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仪。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对太极图的改革,被后代的朱熹所采纳,并巧妙的运用到了理学之中,使之更为广传的流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之太极图。
从外观上看,太极图“负阴而抱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它对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进行了最高的概括。而且造型简单,形态优美,宛如一轮满月。但是,要想画好太极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生活中多数人却想当然地认为太极图是用两个半圆组合完成的,可谓是大错特错。其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从九宫出发,用洛书的数量关系在八个方向上求差,再用包络线把八个方向上的点连起来。
因为,阴阳鱼是存在有数量关系的,所以,如果把阴阳鱼用半径分成360份,那么每一条半径上面的黑色和白色的比例恰恰就是一天当中的阴和阳的比例。水平位置是春分和秋分,竖直位置是冬至和夏至。正确画好太极图,只需按照如下的步骤即可:
第一步,把1—9九个数添到九宫格里,让各个方向的和都是15。(如图1)
第二步,在八个方向上分别求出这些数字的差值。(如图2)
图1
图2
第三步,把这些数标在八个方
向的数轴上,用光滑曲线连接。(如
图3)
第四步,完成图形。(如图4)
太极图是一种智慧的图形。它是以阴阳两性物质以阴阳交感与阴阳互补方式,不断地处于旋转运动中,并在运动中实现着由不平衡、不稳定、不饱和的状态,向着平衡与稳定发展的目标迈进。然而,当它一旦实现了饱和的目标之后,又会义无反顾的向着更高层级的自我进行超越,而且循环不息,永恒不止。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法则,直到18世纪,才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发现。由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敬佩古人的大智慧。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太极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着它的伟大优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图4
图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