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译研究不可缺少对主体因素的思考,因为翻译活动中的作者、译者和读者不仅是文本信息的发送者、传达者与接受者,决定着文本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能否得以实现,更构成了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侯向群、吕俊,“让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一个翻译研究的现象学批评”,《中国翻译》,2008: ,第7页。
翻译研究不可缺少对主体因素的思考,因为翻译活动中的作者、译者和读者不仅是文本信息的发送者、传达者与接受者,决定着文本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能否得以实现,更构成了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然而,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 一种是只重视主体精神世界的一极,强调主体意志和情感的力量,认为作者对于文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解释权,只有掌握了作者的原意,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文本;还有一种是仅仅看重文本客体科学世界的一极,认为主体特征具有异质性、多样性和可变性,是不可分析的,因此必须悬置主体,对于文本进行适当的结构分析和意义解读,唯其如此,文本意义方可直观而清晰地自然呈现。然而,主体和客体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两极,对任何一方的忽略均会造成研究的偏失,因此必须以实践哲学为指导,让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让主体间形成积极而主动的对话与交流,让主体的心理、情感、意向等均得以合理地显现,让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重新进入翻译批评的视野,也就是说,“翻译应立足于生活世界,一切从现实出发,不落入科学主义的客观绝对性,也不漂浮于纯粹的主体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辨中,而是以寻找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交往的合理性为目的,这是一种生活世界的翻译观。”侯向群、吕俊,“让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一个翻译研究的现象学批评”,《中国翻译》,2008(3): (5—10),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