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微博交往中的协商共识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微博交往中的协商共识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微博上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来看,曾经反叛对立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协商妥协、多元融合的趋势。游弋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多元话语群体以社会民生、平等法制、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社会道德情感共识为基础形成中国式“身份—情绪表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也许就是对多足鼎立的舆论话语体系之间协商博弈形成共识的最好概括。

Web2.0时代的互联网信息具有碎片化、零散化、泡沫化的特征,然而,微博作为一种载体,将属于本国特色的非主流语言递入世界语言体系,这其中蕴藏了多元化的交往群体对多变现实的共识维度。从微博上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来看,曾经反叛对立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协商妥协、多元融合的趋势。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共识形成的切入点在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细节,各方舆论在整个过程中协商、妥协、博弈,目的就在于达成共识,而非从传统二元对立模式出发以区分好坏对错。

游弋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多元话语群体以社会民生、平等法制、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社会道德情感共识为基础形成中国式“身份—情绪表达”。微博中的民间话语场能够充分表达自我,比如针对近年大气污染严重,PM2.5的数值居高不下,全国人民陷入雾霾预警的现实,公众借用歌手梁静茹的歌曲名调侃现在的空气质量是“会呼吸的痛”。通过微博,公众能够充分参与到对现实社会种种不满的表达中,这种“吐槽”(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质疑)反映了一个普通公民对最基本生存权利的关切和捍卫。而这种表达之所以能形成普遍影响力,在于这是一种社会期望共识。主流媒体对PM2.5现象的正面回应既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新闻精神,也是主流意识形态有意识地从民生问题的细微之处介入,积极参与民间舆论场的协商讨论。在与民间话语体系和知识分子话语体系求得平衡的同时,避免主流话语权旁落。在共识形成的过程中,三种话语体系以协商民主讨论的方式进行,开放交流、主动探讨、正视问题,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群体表达的信息内容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浩瀚的微博却能够将这些价值共识抽丝剥茧,尽可能让所有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其中,使群体宣泄情绪和寻求价值共识渠道宽畅。无论是怎样的群体,都寄予微博以无限生发的可能。从阿莉·卢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情感整饬”理论来讲,是“将情感视为一种形象塑造,一种交往和服务于某种目的的符号工具和手段”。[8]“在传统的互动理论中,人机互动的基本形态是焦点互动,‘即人们积极有效地在某一时间里集中感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于某一焦点时’所发生的互动关系”。[9]微博中的亚文化表达方式是类群内部以及不同类群之间道德情感、兴趣爱好共识的聚焦。蜗居大军通过微博鞭笞今天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现实中的他们只能够挤在狭小的公寓和办公室,背负房贷之债;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群体成为周旋在繁忙工作与低劣生活之中的“蚁族”;漫迷们还沉浸在美好漫画的高阁中,斡旋于纯粹爱好与商业互动之间。王岐山在2014年3月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通过时下备受公众关注的热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反思如何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文化上学习他人,不断创新和超越。网友们纷纷感叹,这是一次国家领导人掀起的韩剧讨论热。这种亲民式的主流表达借由大众娱乐对象宣扬主导意识形态,在公众情感上获得广泛认同,“治理者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形成共识。达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效果。

相比之下,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在社会问题方面很难形成多元基础上的舆论共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模式已经难以涵盖微博交往中“多元—共识”的意识形态趋势。“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如《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神圣的十月》《涅瓦河之歌》等都是以革命的语言来进行政治幻想。思想的单一化阻断了语言的多元性,而语言的单一模式也限制了思想的多向度。当时的意识形态存在着对单一价值模式的高度认同,导致了文学话语的单向性和单一性,在语言表达上没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当时的青年亚文化思想是在一元论思想体系控制下的边缘化表述。而二元对立的阶级分析模式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对错”,公众表达的目的仅仅只是纠正对错,将理论绝对化、神圣化。

文化始终是随时间轴流动变化着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相对性也不例外,今天的网络交往当中“曾经被视为次位的文学娱乐功能、补偿功能、宣泄功能,取代长期居于首位的‘文以载道’功能”。[10]微博作为中国亚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于类群的内容表达是革命性的创新。“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的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11]微博中人人是媒介,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社会角色迥异,不同的群体站在各自的立场寻求利益平衡。“奇观—表演”式的微博表达源于真实多变的生活现实,极具中国本土特色。我们无法再用单一的社会标签来说明微博中的社会百相。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也许就是对多足鼎立的舆论话语体系之间协商博弈形成共识的最好概括。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 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 丁柏铨. 众声喧哗: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J]. 上海思想界,2013(06).

[3] 陶东风. 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 社会科学战线,2009(07).

[4] 严冰,鲍贞烨,鲁韡. 盘点2013我们追过的那些热词[EB/OL]. 海都网,http://www.nhaidu.com/news/96/n-518696.html,[2013-12-13].

[5] 刘鹏飞,单学刚.“左右互搏”,呼唤理性积极的第三种声音[J]. 上海思想界,2013(06).

[6] 夏雨禾. 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

[7] 丁柏铨. 众声喧哗: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J]. 上海思想界,2013(06).

[8] 白淑英,肖本立. 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9] 夏雨禾. 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04).

[10] 鲍震培. 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7-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