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6月,法驻日公使来华重开谈判,强迫清政府承认法国在越南北部的侵略地位。10月下旬,中法谈判中止,法军窥视,康有为鉴于外敌入侵,国势日蹙,在《致邓给谏铁香书》中说:
近法人乃吞我属国,窥我滇、粤,粤人莫不发指,故有涉面烧鬼楼之事。……张振帅乃日以三百金延英状师对案,用夷变夏,以先王数千年之法,裂冠毁冕,竟敢弃之。坏中国之体,悖祖宗之典,中外骇笑,士民愤怒,奸宄煽动,几酿祸乱。如此举动,真古今之奇变,神人所痛愤也,而不闻弹章及之。[14]
“张振帅”指张树声,字振轩,时任两广总督,康有为对张树声的“至粤即以粤人为不可用”,对战事“手足无措”深为诋斥。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次年,签订条约,云南、广西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康有为这时“悟大小齐同之理”。次年,“从事算学,以几何著《人类公理》”。1887年,“又编《人类公理》……作《内外篇》”,孕育有一种大同境界。
《人类公理》是康有为较早发挥大同学说的作品,但未见存本。康有为早年著作,仅见《实理公法全书》和《康子内外篇》。《实理公法全书》,据康有为自称,是“万国公法之根源,亦为万国公法之质体”。初稿且以“公理书”为题。《实理公法全书》“凡例”第一条:
吾天下之大,不外义理、制度两端。义理者何?曰实理,曰公理,曰私理是也。制度者何?曰公法。实理明则公法定。
言“实理”“公理”,与《自编年谱》所云《人类公理》思想相泐。《康子内外篇》是康有为现存最早哲学著作,存《阖辟》《未济》《理学》《爱恶》《性学》《不忍》《知言》《湿热》《觉识》《人我》《仁智》《势祖》《地势》《理气》《肇域》等十五篇,除前九篇分载《清议报》外[15],其余初未公开。《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原藏康同璧先生处,1947年,美国Mary C.Wright教授曾为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制成显微胶卷。根据《万国公法全书》《康子内外篇》参考《自编年谱》,以及1888年《上清帝第一书》,还是可以恢复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形成的基本面貌的。
康有为为什么要撰《人类公理》?其撰写的社会条件是什么?《人类公理》又企图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自编年谱》的记载,《人类公理》酝酿于1884年,亦即中法战争那年;始撰于1885年;到了《上清帝第一书》的前一年,再加编订。也就是说:它是在法帝侵略,“兵惊羊城”时的产物。
这时,在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下,康有为感到“山河尺寸堪伤痛,鳞介冠裳孰少多!”[16]沧海惊波,外患日迫,这使从小“慷慨有远志”,夙有远大抱负的康有为,忧愤填膺。难道帝国主义势力侵略中国,是“人类公理”吗?难道中国人民备受帝国主义势力的蹂躏,也是“人类公理”吗?
1888年前,康有为两赴香港,一游上海,曾引起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但“欢来独惜非吾土”[17]。帝国主义势力宰割中国领土,进行殖民统治,难道这是“人类公理”吗?外患日深,民族危亡,而清朝统治阶级“酣嬉偷惰,苟安旦夕”,以致“官不择才而上且鬻官,学不教士而不患无学”,难道这是“人类公理”吗?“河泱不塞”,水旱流行,官吏则“游富从容”,“小民”则“荡析愁苦”,难道这是“人类公理”吗?
照此说来,《人类公理》是在外患日迫,“内政不修”的社会背景下撰述的。康有为“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而“忧国忧民”,思“悲哀振救之”,是具有爱国意义的。
康有为自述《人类公理》的思想来源是:“读宋、元、明《学案》、《朱子语录》,于海幢华林读佛典较多,上自婆罗门,旁收四教,兼为算学,涉猎西学书”。“合经子之奥旨,探儒佛之微旨,参中西之新理,穷天下之迹变,搜合诸教,披析大地,剖析今古,穷察后来。”说明他这时主要是受了陆王心学、佛教哲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还没有渗透儒家今文学说。陆王心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产物,佛教哲学传入中国后,也予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影响。他在这些东西中并未找到出路,从而“涉猎西学”,企图“向西方学习”。他说:“以几何著《人类公理》。”“几何”,在中国古时虽有此名词,但他所说的“几何”,是指以物的形状、大小、位置研究其真理的科学,有其新的涵义。
他以为几何公理是“一定之法”,如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18],是“必然”之实。[19]但是“不能无人立之法”。人立之法“其理较虚”,只是“两可之实”[20],它本来没有“定则”,只是“推一最有益于人道者以为公法而已”[21]。什么是“最有益于人道”的“公法”?那就是平等。
康有为认为,“人类平等”是“几何公理”,所以要“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22],要“以互相逆制之法”,使之平等。认为“学不外二端,为我、兼爱而已”。“兼爱”是“仁之极”,“为我”则是“义之极”。“兼爱”,“既爱我又爱人”,“为我”则有时会“为其所以为”,于是以德、刑检之。但是,“中国之俗,尊君卑臣,重男轻女,崇良抑贱”,明明是不平等,却认为是“义”,“习俗既定以为义理,至于今日,臣下跪服畏威而不敢言,妇人卑抑不学而无所识,臣妇之道,抑之极矣,此恐非义理之至也,亦风气使然耳。物理抑之甚者必伸,吾谓百年之后必变三者。君不专,臣不卑,君臣轻重同,良贱齐一”。这才符合“佛氏平等之学”。[23]
康有为也曾“眉间蹙蹙常若有忧者”,对人世间的不平等感到“不忍”。在一定程度上对“穷民”寄以同情,他说:“予出而偶有见焉,父子而不相养也,兄弟而不相恤也,穷民终岁勤动而无以为衣食也。僻乡之中,老翁无衣,孺子无裳,牛宫马磨,蓬首垢面,服勤至死,而曾不饱糠覈也。彼岂非与我为天生之人哉?而观其生平,曾牛马之不若,予哀其同为人而至斯极也。”[24]他认为产生这些现象,主要由于“政事有不修,地利有未辟,教化有未至”,这是“民上者之过”。[25]因此他“忧天悯人”,“而有不忍人之心焉”。
康有为忧患人生,想望平等,他要“奉天合地,以合国、合神、合教一统地球,又推一统之后,人类语言、文字、饮食、衣服、官宦之变制、男女平等之法、人民通同公之法,务致诸生于极乐世界”。
康有为不是迷信复古,而是瞻望未来,他说:
凡言治者,非徒法先王、法后王可以为治也。当酌古今之宜,会通其沿革,损益其得失,而后能治也。损益其沿革得失,确然可以施之为治矣。不知施之之术,不足为治也。施之之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宜先而后,有宜轻而重,有忽先忽后,忽轻忽重,在审时势,通民心,挈而抑之,顿而制之,举之九天之上,沈之九地之下,震之以雷霆,润之以雨泽。妙其控纵,而天下之治,惟我所欲求,盖开塞之道得也。[26]
他设想斟酌古今,会通沿革,损益得失,“务致诸生于极乐世界”。这有其沾染佛教哲学的迹象,但佛教讲“出世”,康有为要“经世”。于是“参中西之新理”,“通天下之故,极阴阳之变”[27],拟出“平等公同”的图景,从事《人类公理》的撰述。
康有为这种“平等”思想,除存有封建学说外,还渗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学理,他认为人生来平等,都应有自主之权,然而当前“人不尽有自主之权”[28],如“君主威权无限”[29]等,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含“几何公理”的。这些应与他“涉猎”西籍,沾染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民主思想有关。“公理学”的酝酿和撰述,象征着一个封建知识分子走向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历程,《实理公法全书》和《康子内外篇》也可视为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早期撰著。
【注释】
[1]康有为:《诵芬集序》,见《康有为集汇编》卷八《艺林》,。
[2]康有为:《编先世诵芬集恭记》,见《康有为集汇编》卷八《艺林》。
[3]《康南海自编年谱》“同治七年戊辰,十一岁”。
[4]《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四年戊寅,二十一岁”。
[5]康有为:《康有为诗集·澹如楼读书》。
[6]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7页。
[7]龚自珍:《明良论》四,《龚自珍全集》,第34、35页。
[8]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七,《龚自珍全集》,第6页。
[9]龚自珍:《明良论》四,《龚自珍全集》,第35页。
[10]薛福成:《筹洋刍议·商务》。
[11]薛福成:《筹洋刍议·商务》。
[12]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见《适可斋纪言》卷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页。
[13]康有为:《送张十六翰林延秋先生还京》,见《南海先生诗集·延香老屋诗集》。
[14]此信藏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
[15]分载《清议报》第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册“支那哲学”栏,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一日至五月十一日出版,收入拙编《康有为政论集》。据康有为自称,系“二十岁前旧稿”,似撰于1877年,从全书内容来看,应较此为迟。
[16]康有为:《闻邓铁香鸿胪安南画界撤还却寄》,此诗作于1885年,见《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页。
[17]康有为:《八月十四日夜香港观灯》,此信作于1887年,见《康有为政论集》,第34页。
[18]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公字解》。
[19]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实字解》。
[20]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实字解》。
[21]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总论·人类门》。
[22]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总论·人类门》。
[23]康有为:《康子内外篇·人成篇》。
[24]康有为:《康子内外篇·不忍篇》。
[25]康有为:《康子内外篇·不忍篇》。
[26]康有为:《康子内外篇·阖辟篇》。
[27]康有为:《长兴学记》第二叶,万木草堂本。
[28]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总论·人类门》。
[29]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总论·君主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