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同三世”和“天演进化”

“大同三世”和“天演进化”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之道,以文明进化为主”。“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实际上“《春秋》要旨,分类三科”,据乱、升平、太平,“以为进化。《公羊》最明”。他又认为“进化之治,太平大同之理,皆孔子制之以垂法后世”。“三世”进化,“《公羊》最明”。事实上,他的“三世”进化,确实源自儒家学说,他的将《公羊》“三世”和《礼运》“大同”、“小康”相糅,也是“发明”孔子“为文明进化之主”。康有为之所以屡言进

康有为政变后的“大同三世”说,在和《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同一时期的撰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1901年至1902年间,康有为由槟榔屿去印度,定居印度大吉岭,除撰写《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外,有关经部撰著,有《中庸注》《孟子微》《论语注》和《大学注》,除《大学注》外,其他撰注也有和《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那样强调“其用在与时进化”,“主乎与时进化”等涉及“天演进化”的言论。他认为:

第一,“人道进化,皆有定位”,强调“进化有渐”。至于“进化之道,尤赖人心之竞”,“故争之害,圣人预防之”。其言曰:

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由独人而渐为夫妇,由夫妇而渐定父子,由父子而兼锡尔类,由锡类而渐为大同,于是复为独人。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物,莫不同风。[15]

然进化之道,全赖人心之竞,乃臻文明;御侮之道,尤赖人心之竞,乃能图自存。不然,则人道退化反于野蛮,或不能自存而并于强者,圣人立教虽仁,亦必先存己而后存人,且尤欲鼓舞大众之共和,故争之害,圣人预防之,而争之礼,圣人特设之。物必有两,而后有争,故礼必分为两。[16]

第二,认为孔子“为文明进化之王”,他斟酌损益以改制。“孔子之道,以文明进化为主”。“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孔子当乱世,“须待进化而升平”。但经刘歆伪篡,“一切归之周公”,“若孔子为一好学美质之贤士大夫,述而不作”。实际上“《春秋》要旨,分类三科”,据乱、升平、太平,“以为进化。《公羊》最明”。其言曰:

《公羊》称孔子为文王,盖孔子为文明进化之王,非尚质退化者也。[17]

孔子改制,取三代之制度而斟酌之,如夏时、殷辂、周冕、虞乐,各有所取,然本于周制为多。非徒时近俗宜,文献足征,实以周制上因夏、殷,去短取长,加以美备,最为文明也。孔子之道,行之则进化为主,故文明者,尤取之子思所谓“宪章文武”也。[18]

盖孔子为制作之圣,大教之主,人道文明,进化之始,太平大同之理,皆孔子制之以垂法后世,后世皆当从之,故谓百王莫违也。[19]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故其科指所明,在张三世,其三世所立,身行乎据乱,故条理较多,而心写乎太平[20]

孔子以生当据乱,世尚幼稚,道虽极美,而行之太早,则如幼童无保傅,易滋流弊,须待进化至升平、太平,乃能行之。[21]

盖孔子未生以前,乱世野蛮,不足为人道也。盖人道进化以文明为率,而孔子之道尤尚文明,……刘歆以伪乱篡统,一切归之周公,几若孔子为一好学美质之贤士大夫,述而不作,比于老彭,观此可证其谬。[22]

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23]

言性善者,平世之法,令人人皆有平等自立,故其法进化向上为多,孟子之说是也。[24]

平世曰平,乱世曰治,此进化之差也。[25]

《春秋》要旨分三科: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为进化,《公羊》最明。[26]

凡世有进化,仁有轨道,世之仁有大小,即轨道大小,未至其时,不可强为。孔子非不欲在拨乱之世遽行平等,大同、戒杀之义,而实不能强也,可行者乃谓之之道,故立此三等以待世之进化焉。[27]

第三,以为孔子“生当据乱”,为小康之法,而精神取法在大同,如今“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然世有三重”,“可推为九世、八十一世”,“太平大同之后,有进化尚多,其分等亦繁”。如果“未至其时而妄行,未至其地而躐等,更滋大害”。其言曰:

一世之中,又有三世,据乱之中有太平,太平之中有据乱。如仅识族制亲亲,据乱之据乱也;内其国,则据乱之太平矣。中国夷狄如一,太平之据乱也;众生若一,太平之太平也。一世之中有三世,故可推为九世,又可推为八十一世,以至于无穷。[28]

孔子生非平世,躬遭据乱,人道积恶,自人兽并争之世,久种乱杀之机,无论何生,触处并发,加逢乱世险",诈谋百世,机械乱种既深,何能遽致太平大同自由之域。[29]

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积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预知之。然世有三重:有乱世中之升平、太平,有太平中之升平、据乱,故美国之进化,有红皮土番,中国之文明,亦有苗、猺、獞、黎。一世之中可分三世,三世可推为九世,九世可推为八十一世,八十一世可推为千万世,为无量世。太平大同之后,其进化尚多,其分等亦繁,岂止百世哉![30]

《春秋》之义,于乱世,绝大夫;升平世,尔诸侯;太平世,贬天子。如改易天子诸侯山川之祀,此则待之平世也。[31]

《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有豫算之谓,非俭啬以失国体也。此为据乱世发也。乱世道路未通,分国万千,如今土司然。[32]

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焉,其统异,其世异,则其道亦异。[33]

民种未良,民德未公,待法律刑罚以治之,民虽畏法而求免罚,然险"机诈之心未除,即作弊于法律之内。故政刑者,升平小康之治也。……故德礼者,太平大同之治也。孔子生乱世,虽不得已为小康之法,而精神所注常在大同。[34]

荀卿传《礼》,孟子传《诗》《书》及《春秋》。礼者,防险于外,行于当时,故仅有小康、据乱世之制,而大同以时未可,盖难言之。《春秋》本仁,上本天心,下该人事,故兼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制。[35]

或未至其时而妄行,未至其地而躐等,更滋大害,且为永戒,虽精义妙道,反因流弊而后不敢行。[36]

以古今之世言之,有据乱、升平、太平之殊,不可少易,而以大地之世言之,则亦有拨乱、升平、太平之殊,而不可去一也。即以今世推之,中国之苗猺狪獞,南洋之巫来由吉宁人,非洲之黑人,美洲之烟剪人,今据乱世之据乱矣。印度、土耳其、波斯颇有礼教政治,可谓据乱之升平矣。若美国之人人自主,可谓据乱之太平矣。今治苗猺黎狪、非洲黑人之法,必设以酋长,别其男女,教之读书,粗定法律,严其争杀,导之礼让,斯可矣。若遽行美国之法,则躐等而杀争必多,待进化至于印度、波斯,乃可进变于美国也。太平与据乱相近而实远,据乱与升平相反而实近,而美国风俗之弊坏,宜改良进化者,其道固多。[37]

在这些辛丑、壬寅间的撰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康有为以为“孔子当乱世”、“孔子生当据乱”、“孔子生非平世”,是“乱世”,中经王莽、刘歆的“创造伪经”,以致“微言散绝”,二千多年来的历史都是“乱世”,与政变以前的“三世”说不同。他又认为“进化之治,太平大同之理,皆孔子制之以垂法后世”。“三世”进化,“《公羊》最明”。事实上,他的“三世”进化,确实源自儒家学说,他的将《公羊》“三世”和《礼运》“大同”、“小康”相糅,也是“发明”孔子“为文明进化之主”。

康有为之所以屡言进化,是和他在政变后潜读《天演论》有关的。他在戊戌政变后“大同三世”说的改变,也不能说与之无关。

《大同书》还是康有为在政变后流亡海外、定居印度,以及受了严复《天演论》影响后的撰著,他之所以遍注《四书》,就是设想再从儒家著作中找取“大同”之域。

【注释】

[1]严复:《原强》。

[2]严复:《译〈天演论〉自序》。

[3]梁启超:《致康有为书》,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三日,见《梁任公年谱长编》,见本书第五章“‘大同三世’和《天演论》”。

[4]梁启超:《与严幼陵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 0 8—1 1 0页,《文集》误系于光绪二十二年,应为光绪二十三年。

[5]梁启超:《与严幼陵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第10 8—11 0页,《文集》误系于光绪二十二年,应为光绪二十三年。

[6]《天演论》于1898年由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行,见拙撰《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7]康有为:《致丘菽园书》,手札,新加坡丘氏家属藏。

[8]据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谓丘捐十万金,并向华侨筹款;而康有为在1900年7月16日《致各地保皇会函》则云:“丘君菽园再捐十万,共二十万”(见《康有为政论集》第413页);康氏后来写给谭张孝的信也说:“此次大事,全借菽园乃有所举”(《近代史资料》第80页);康有为:《丘菽园所著诗序》(手稿,丘氏家藏)则云:“捐施十余万,冒险犯难,以事勤王”,疑以十余万为宜。

[9]康有为:《庚子三月题丘君看雪图》(手迹,新加坡丘氏家属藏)。

[10]见《康南海先生诗集》卷五《大庇阁诗集》,台湾丘海学会版,第1 8 4—1 8 5页。又,诗二首,康氏写赠丘菽园,丘氏家属所藏原诗手迹,文字与此略异,如“严平”作“严生”,末句作“妄思新论入琴丝”。

[11]见《康南海先生诗集》卷五《大庇阁诗集》,台湾丘海学会版,第1 8 4—1 8 5页。又,诗二首,康氏写赠丘菽园,丘氏家属所藏原诗手迹,文字与此略异,如“严平”作“严生”,末句作“妄思新论入琴丝”。

[12]康有为:《谢严又陵赠寿诗书》,民国三年(1914年)作,见蒋贵麟:《万木草堂遗稿》,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第422—423页。

[13]康同璧:《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油印本。

[14]康有为政变以前的“三世”说,在其门弟子中也曾述及,如梁启超说:“秦后迄今,升平世也。”(《新学伪经考序》,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五年,当光绪二十三年,初载《知新报》第三十二册,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以中国二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为“升平世”(“小康”)。又说:“君者,据乱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论民政君政相嬗之理》。初载《时务报》第四十一册,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梁启超所说的“民”,是指资产阶级,以为有了一个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发展资本主义的宪法,就可渐趋“大同”。

[15]康有为:《论语注》卷二《为政》第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页。

[16]康有为:《论语注》卷三《八佾》第三,第33—34页。

[17]康有为:《论语注》卷三《八佾》第三,第32页。

[18]康有为:《论语注》卷三《八佾》第三,第38页。

[19]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页。

[20]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见《康有为政论集》,第468页。

[21]康有为:《论语注》卷五《公冶长》五,第61页。

[22]康有为:《论语注》卷九《子罕》第八,第127页。

[23]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第9页。

[24]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第一,第9页。

[25]康有为:《孟子微》卷二《辟异》十八,第179页。

[26]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一,第21页。

[27]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一,第11页。

[28]康有为:《孟子微》卷一《总论》一,第11页。

[29]康有为:《论语注》卷一《学而》一,第3页。

[30]康有为:《论语注》卷二《为政》二,第28页。

[31]康有为:《论语注》卷三《八佾》第三,第33页。

[32]康有为:《论语注》卷一《学而》第一,第7页。

[33]康有为:《中庸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2页。

[34]康有为:《论语注》卷二《为政》,第18页。

[35]康有为:《孟子微·自序》一,第1页。

[36]康有为:《论语注》卷六《雍也》,第81页。

[37]康有为:《中庸注》,第227—2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