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考验政府决心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考验政府决心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舌尖上的浪费”正在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餐桌上触目惊心的“剩”宴,又一次引发了公众的反思。非只“舌尖上的浪费”如此,做官、做人,哪一方面我们不是一套一套的,都自成集子或能编成集子?因此,能不能杜绝公款“舌尖上的浪费”,考验的还是政府的决心。

◎潮 白

“舌尖上的浪费”正在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餐桌上触目惊心的“剩”宴,又一次引发了公众的反思。之所以说又一次,是因为从古到今,这样的反思已经不知凡几。这一次,也有人在担忧风过之后,一切奢侈浪费又会照旧。这是很有可能的。但反思一次,多少还是能够引起触动一次吧。

与奢侈浪费对应的,是勤俭节约。不知肇始于谁,说后面这四个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泼点儿冷水,这话其实没多大意思。首先,大约没有哪个民族先天以奢侈为荣,包括勤俭在内的诸多美德实际上具有普适性,类似的还有勇敢、善良等。所以必欲形象说话的话,不光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水流”,非洲的、美洲的、欧洲的山与河其实一概都是。其次,我们的历史簿子里关于勤俭的经典格言,绝对汗牛充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任谁都可以如数家珍,但这或许恰恰证明,咱们的前人总体而言属于“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所以才有一代一代人们的不断言说。非只“舌尖上的浪费”如此,做官、做人,哪一方面我们不是一套一套的,都自成集子或能编成集子?我一向觉得应当弘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任何道理我们都已经懂得足够了,欠缺的只是“行”。

在“舌尖上的浪费”中,调查发现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同样值得警惕,很多人因面子和攀比心理等因素让浪费变成不想为而为之的无奈,但显而易见,“主力军”仍然当推公款,央视这几天连续曝光的,概属此类。公款从来都是唐僧肉,花起来不会心疼。《官场现形记》里,胡华若被派往浙东严州去平定土匪,他“特地叫县里替他封了一只‘江山船’”,随从则包了两条“茭白船”。两种船稍有区别,前一种单装人不装货,后一种舱深一些,人货并载;共同点则是“舱面上的规矩”——都有擦脂抹粉、插花带朵的女人伺候。铺排这一切,胡华若的心态即“横竖用的是皇上家的钱,乐得任意开销”。皇上家的钱,正是公款。小说这样写,在于现实如此提供素材。《枣林杂俎》这一则乃史实:崇祯自缢之后,福王朱由崧带一伙人流窜到南京附近组成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武英殿为正朝”,时殿有五楹,“卑狭”,但“工部仅涂朱费(即)三千七百余金”。主事胡其枝当时就指出:“若民间,不过三十金耳。”看,都狼狈到这个程度了,看到公款还是眼睛发绿。

同样是“舌尖上的浪费”,我们还得区别公私两种行为在本质上的分野:因面子和攀比而浪费,是文化心理在作祟;因满不在乎而浪费,则是制度纵容的产物,至少是财务制度。区别开二者,在解决之道上才能对症下药。文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变这种心理只能通过引导,尽管大家都能意识到其中的“不良”成分,在短时间内仍然不能指望奏效;而消除制度纵容带来的产物,却可以立竿见影,变革那种制度就是。中央军委“禁酒令”执行一个月来,成效显著,用成都军区某师师政委王良福的说法:“禁酒令不仅有利于和谐军队建设,更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因此,能不能杜绝公款“舌尖上的浪费”,考验的还是政府的决心。有了决心,无论多少年形成的潜规则还是明规则,一概可以打破。

清朝乾隆时的进士、广东海康人陈昌齐说:“人必须节俭,然后可以立品。”另一位陈其元更干脆说:“居家俭,则居官廉。”这两则警句不大常见,拈出以与大家共享。还是前面那些话的意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在新一轮反思潮中,道理就别讲了,盘算怎么迈出步子吧。

2013年1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