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黄石公撰写的,同时也是他亲手传授给张良的。可就在黄石公传授《素书》给张良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史料记载:张良是韩国人,其祖上都是韩国的官宦,父亲张平是悼惠王的相国。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亲眼见到国家灭亡,时年20岁的张良十分气愤,立志要报仇复国。为此他遣散家童仆人,变卖所有家产,遍地寻访,然后重金聘请一位大力士,锻造一柄120斤重的大铁锤,准备刺杀秦始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刺杀并未成功,张良为了躲避秦始皇的追杀,一路向东,到下邳后才停了下来。
有一天,张良路过圯桥,发现有一位老者斜坐在石桥的栏杆上。当他走到老人身边时,这个老人穿的鞋子突然掉在了桥下。对此,张良并未在意,正想走过桥去。此时只见老人指着他说:“小子,你下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当时张良有些气恼,心想我与你素不相识,我凭什么去给你捡鞋子,而且态度也不客气。正当他准备不予理睬,穿桥而过时,转念一想:算啦,看他是个年老之人,我是一个年轻人,“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美德,就算我做好事啦!这时张良走到桥下将老人鞋子捡了上来,当他把鞋子交给老人时,谁知这个老人不但不谢,反而指着自己的脚说:“你把鞋子给我穿上。”这时张良真的有些恼怒了,本想斥责老人几句,又转念一想,我既然把他的鞋子从桥下捡了上来,哪怕再替他穿上,如果这时不给他穿鞋,再发几句牢骚怪话,那我捡鞋的好事不是白做了嘛!想到此,他单膝跪下,给老人把鞋子穿上。鞋穿好后,老人只是对着张良笑了笑,然后起身扬长而去。张良好生奇怪,心想这个老人怎么一言不发,连个“谢”字都不讲?当他正呆呆地看着远去的老人的身影神情怅惘时,不料老人又转身走了回来,对着张良说:“孺子可教矣。”
一句“孺子可教”,说明黄石公对张良很满意,也为自己没有看错人而感到欣慰。接着这个老人交代张良,叫他五天以后的早上,到这个桥上与他相会。为什么五天后再次相会,老人没有明讲,张良虽然有些迷茫,但仍毕恭毕敬地答应说可以。五天后的一大早,张良如约来到圯桥,不料老人已经在桥上坐等,见到张良后,十分生气,但还是与张良重新约定五天以后早上再来。五天以后,拂晓时,张良连忙赶往桥上与老人约会,谁知张良到桥上时,又见到老人提前在桥上等候,见到张良后,老人怒气冲冲指着张良说:“今天你又迟到了,你还有何话讲。”张良沉默不语,老人又道:“再过五天早上再来,看你还会不会迟到。”又等了五天,这天夜里张良根本不敢睡觉,还未到半夜就连忙赶往桥上,这一次张良未见到老人在桥上,心中暗喜。不多时,只见老人如约而至,见到张良后,笑嘻嘻地说:“这就对了,年轻人理当如此,与老年人约会应当提早等候。”随后取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告诉说:“熟读此书可以治国兴邦。”然后飘然而去,天亮以后张良看到此书为《太公兵法》(即《素书》)。
黄石公在下邳圯桥用“拾鞋”考验张良,诗人李白在《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一诗中也留下了“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的诗句,虽然这首诗没有讲“拾鞋”,但从他在圯桥上“怀古钦英风”的感慨来看,李白是知道,而且也承认张良曾经在圯桥为黄石公拾过鞋的。
张良给黄石公拾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石公为什么要把《素书》传授给张良?张良与黄石公圯桥相遇是互不相识的不期而遇,还是黄石公有预先谋划,故作偶然的邂逅相逢?
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黄石公传授《素书》的动机和目的中找到答案。
黄石公隐姓埋名撰写《素书》,他的目的一不是为了出版发行,赚取版税;二不是为了私家收藏,留传后代;三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哗众取宠。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位胸怀大志、抱负远大的合适人选,然后传授经典,委以重任,实现他除暴安良、救国救民的意愿。
黄石公为了寻找这样一位符合条件,能委托重任的人,他不可能不作认真考察,深入了解,反复筛选,而随意在大街上、桥头上见到一个年轻人,马上就“一见钟情”,然后通过拾鞋、穿鞋这样既简单又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考察,就放心地把《素书》传给他,委以治国兴邦的重任。
事情的经过应当是:正在黄石公物色能委以重任的合适人选时,发生了张良散尽家财、重金买“凶”、广为人知的报仇复国的重大事件。于是,张良便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黄石公的视线,成为他重点考察的人选。经过考察,最终是什么原因使得黄石公这个“伯乐”相中了张良这匹“千里马”,而张良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亮点,成为黄石公传授《素书》的不二人选呢?
笔者认为,张良能够被黄石公选中,关键是张良具备黄石公“选人”的三个要件:
一是张良出身贵族,父亲曾任韩国相国,他自小生活在上层社会的环境中,对官场运作和上层社会的习俗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家境优越,张良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才华和工作能力。所以,黄石公认为把《素书》交给这样的人,才能对《素书》的内容有深入理解和体会,对贯彻《素书》精神、运用《素书》方略、实施《素书》内容,有明确的尺度和准确的把握。
二是张良与秦国有丧国之仇,秦国灭掉韩国,在张良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所以他具有立志报仇、灭秦复国的思想基础。这是黄石公尤为看重的,这也是他传授《素书》最为关键、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为他所委托的重任就是“灭秦”,只有对秦国、对秦始皇有深仇大恨的人,才能替代自己完成“灭秦”这个伟大事业。
三是张良不但具有坚定的灭秦复国的决心,而且还有灭秦复国的实际行动。光有仇恨,没有行动,或者没有行动的能力和胆略,都不能达到报仇复国的目的。为了复国,张良不惜散尽家仆数百人,变卖所有家产,在阳武博浪沙(河南原阳县境内)行刺秦始皇的行为中就可以得到印证。
由于张良具备了黄石公的“选人”条件,所以张良就成为黄石公物色的能够委以重任的首要人选。其后,黄石老人又对张良寻迹跟踪,暗中留意,对他进行了包括年龄、气质、素养、胸怀、能力、志向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然后精心策划、设计了最后一个考察项目,通过拾鞋、穿鞋、三次黎明约会,看一看张良这个年轻人,是否具有霁月高怀的胸襟和忍辱负重的雅量。当黄石公最后一句“孺子可教矣”的话音落地,证明张良通过了黄石公的考察,可以放心地将《素书》传授给这个年轻人,由他承担起灭秦兴汉的重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黄石公与张良圯桥相遇并非偶然,而是一次黄石公早有预谋,精心策划,并非邂逅的“奇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