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传授《素书》给张良是公元前218年之后,到公元前186年张良去世之后,这本《素书》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踪迹,下落不明了。直到东晋年间(317—420年),《素书》才重新面世,也就是说,在此之前,除了张良之外,谁也没有见到过这本《素书》。
司马迁只知道黄石公圯桥授书给张良这件事,但并不知道传授的是什么书,所以在作《史记》时,就想当然地杜撰了一个《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就是传说中姜子牙撰写的“兵书”,如果这部书在当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社会上肯定不止一部。黄石公将一部前人编撰的、早已公开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也就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张良也不会将其视如珍宝,秘不示人,连死后都没有留传后世。
到了唐代,虽然《素书》已经面世300余年,但由于该书流传面很窄,所以魏徵等人仍然对该书并不了解,甚至将黄石公撰写的《三略》一书误以为就是当年传授给张良的那本“天书”。
宋代政治家、史学家张商英在为《素书》撰写“序言”时揭开了《素书》的神秘面纱,作了纠正:“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素书》下落不明的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发现的呢?我们还是来听一听张商英是如何说的。
张商英、字无觉,号无尽居士,生于1043年,卒于1121年,蜀州新津人(现四川重庆),曾经在北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为官,徽宗时入朝为相,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殿为臣。
张商英在《素书·序》中介绍《素书》问世,是因为“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张商英说:两晋时期,天下大乱,有盗墓者盗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也就是说,张良死后,他将这本黄石公传授给他的《素书》带进了棺材,湮没在墓穴之中,经过500多年之后,直到两晋时期因盗墓发现,这本被称为“天书”、“奇书”的《素书》才得以重见天日。
对此,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张良为什么将《素书》带到棺材里去。
张商英接着说:《素书》“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由于黄石公对该书的传世是有严格要求的,而且条件也是极其苛刻的,如有不当,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张商英认为:“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意思是,当时黄石公将《素书》传授给张良,是经过认真观察和考察之后,认为张良是一位豪杰圣贤之人,所以才将《素书》传授给他;而张良生前经过反复挑选,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按照《素书》“戒语”,将该书带到坟墓里。
通过对奇人、奇遇、奇书的讲述,目的是让大家对《素书》的传奇经历有所了解。实际上,大家关心的并不一定是《素书》的传奇经历,而是这部经历传奇的“奇书”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在史学界称颂它内容博大,含义深邃,奥妙无穷?
要知详情,请看以下《素书》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