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是由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意义三重内涵构成的,它是以终极意义为核心三重内涵有机结合的整体。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由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意义三重内涵构成,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意义是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三重内涵,而不是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也不是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三种历史形态。但哲学发展史上,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意义,恰恰既表现为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又表现为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三种历史形态,而这正是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研究的偏失之处。
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研究的一种偏失,是割裂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意义的内在联系,把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意义三重内涵变成三种相互独立的形式。
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终极存在。
这种思潮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存在,认为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寻求世界统一性。古代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这种思潮的代表。赫拉克利特探索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认为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本体论就是寻找世界的本原,所谓本原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后回到它那里,是永不变化的东西。这种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终极存在。现代哲学中把哲学本体归结为基本粒子、场和粒子统一等观点,也是这种思潮的表现。
这种思潮虽然也有超验性,但主要是经验主义的。不能否认这种思潮的超验性。比如赫拉克利特,他虽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但他强调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火”,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触摸到的感知到的感性存在的“火”,而是“活火”,并且他还把过程必然性的逻各斯作为一种本体,因而他的世界统一性的“火”既是一种可感物又是一种超验物,既是一种现实物又是逻各斯,因而具有超验的意义。不过总的看来,把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作为终极存在的这种思潮,往往是以可感物作为世界的本原,作为世界的统一性,并以此推演万事万物产生、变化和复归,因而具有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无论是古代哲学中赫拉克利特的“火”说,还是现代自然哲学中的“场和粒子”说,都是经验主义的。
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存在这种思潮努力追索世界之本,万物之根,而且又把世界事物理解为与人无涉的广漠宇宙,实际上把哲学本体论研究混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存在的关怀混同于自然科学宇宙起源和组成的探索,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它是学术方向上的错误。
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终极解释。
这种思潮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解释,认为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寻求知识统一性。黑格尔是这种思潮的一个典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中心。在他看来,思维和存在、本体和现象并不是两个东西,宇宙万物是同一个东西的自我运动过程。“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根据或者本质。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本身,或对象的本质。“绝对观念”既是存在又是思维,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就是思维和存在矛盾统一性的发展过程。人们认识中知识和对象之间不一致不仅是主观性自身问题,而且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世界本身处于不统一不和谐的状态,只有认识扬弃了自在之物而达到了自身统一,世界本身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因而认识论问题就是本体论问题。“逻辑学构成真正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一致。本体论所追求的统一性原理,能够把全部知识扬弃为思想把握存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具有充实任何真理性内容的功能,因而是人类全部知识得以生成和得以解释的统一性根据,具有终极解释的意义。
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解释,这种观点显然是把哲学仅仅看作是认识论、知识论。黑格尔就明确地说过,哲学就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知识论。事实证明,这种对哲学的理解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同时,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解释,这种观点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只有排除任何人的因素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唯一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只有排除任何人的因素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的认识,才是人们唯一必须遵循付诸指导活动的认识。事实同样证明,排除任何人的因素而获得符合实际的正确认识不可能,同时,即使符合事物实际的正确认识,也不是人们活动唯一遵循的尺度。因而事实无情地证明,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解释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
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终极意义。
这种思潮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终极意义,认为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只是寻求意义统一性。尼采就是一例。他主张人,特别是个人是一切的主宰。认为人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原。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和最高体现,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动力。人,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精神、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和产物,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摄取权力。人的权力意志成为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是作为意义统一性的最终意义。
这种思潮只强调哲学终极意义的存在,它否定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内涵。它公开打出旗帜,颠覆形而上学,拒斥本体论追求,反对哲学本体论寻求世界统一性,从而反对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反对哲学本体论寻求知识统一性,从而反对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但是,哲学寻求意义统一性,寻求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意义,是离不开对世界统一性的追求的,是离不开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的;是离不开对知识统一性的追求的,是离不开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的,因而也是离不开哲学本体论的。他们为了追求哲学终极意义,也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有人把他们的本体论称作诗化的本体论,实际上他们多以人的感情、意志等作为本体。他们以人的感情、意志等为哲学本体,人的感情、意志也就成了他们哲学的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也就成了他们哲学的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事实证明,他们的哲学以人的感情、意志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意义,不仅是浪漫的、激情的、诗意的,而更是偶然化的、随意化的,因而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价值。
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研究的另一种偏失,是割裂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意义三重内涵的内在联系,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意义三重内涵变成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主要表现为终极存在。
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终极关怀有终极解释,也有终极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理念”世界作为本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他看来,可感的现实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以其特殊性的存在或存在的特殊性总是表现出种种不完善性,以这种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所得到的知识也是不完善的,总是一些特殊的内容或内容的特殊性,从而丧失了解释的统一性,应该有一个高于并能规范可感现实事物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构成对知识统一性的解释,具有本体论终极关怀终极解释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通常被誉为开了人类思想史上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终极意义的先河。苏格拉底哲学中人们用以衡度自身言行的真善美到底是什么的拷问,实际是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拷问。柏拉图的“理想国”观念、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的动物”观念等都具有终极意义的意义。可见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追寻和终极意义追寻都有,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对终极存在的追寻。
近代和现代哲学中都有对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的追求。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主张宇宙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自然或物理世界;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真正的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现代哲学中有人认为基本粒子是最基本的存在,世界万物由基本粒子构成;也有人认为可以把世界万物的存在归结为粒子和场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是对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的追求,但这并不是主要的,这种追求主要是在古代哲学中。
终极存在是古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
寻找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寻求世界的统一性,成为古代哲学家的主要使命,万物统一性问题成为古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终极存在成为古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主张“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本原,赫拉克利特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恩培多克勒把土、水、火、气“四根”作为世界本原,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种子”,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由“原子”构成,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亚里士多德提出三“实体”说,认为可感的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感觉概念等是从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实体,神是第三实体,《易经》指出天、地、雷、火、风、泽、水、山是万物根源,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总根源,荀子把万物总根源归结为“气”,心学把“心”看作宇宙的本源,道学认为有“理”才有此天地,等等。古代中外哲学中这些观点都是对于世界统一性的寻求,都是以某种统一性企图去统一全部存在物,都是一种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存在构成古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
近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主要表现为终极解释。
近代哲学中本体论终极关怀有终极存在,也有终极意义。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说等都是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的追求。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命题和人是目的的思想,黑格尔精神哲学包含的人的问题和公开主张的人人具有占有财产的平等权利等思想,费尔巴哈高举的人本主义哲学大旗等,都具有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的意义。不过,终极存在和终极意义都不是近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追求,而终极解释才是其主要追求。
古代和现代哲学中都有对于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的追求,但对于终极解释的追求主要表现在近代哲学中。古代哲学中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中国的格物致知说。现代哲学中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狄尔泰的生命的观点,弗雷格、罗素的分析哲学,观察渗透理论,合法的偏见说等,都是一种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可见,终极解释也散见于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中,但主要是在近代哲学中。
终极解释是近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
近代哲学的主要形态是认识论,而提供全部科学的逻辑的一切知识的基础,追求知识统一性,成为近代哲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哲学家的主要任务,终极解释成为近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学说,斯宾诺莎的以实体一元论和心物两面论为前提的认识论,康德的理性之认识能力的分析,谢林的绝对同一观点,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及其辩证发展的学说等,都是企图要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都是企图为科学知识提供逻辑,都是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解释,而洛克把自己的主要著作定名为《人类理解论》,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定名为“知识学”,他们的目的是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发展过程,探讨人类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为人类知识提供统一性基础,寻求终极解释。在近代哲学中,终极解释成为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
现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显著形态是终极意义。
现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有终极存在,也有终极解释。现代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观点,罗素的原子事实学说等,都具有终极存在的意义;而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狄尔泰的生命的观点,弗雷格、罗素的分析哲学,观察渗透理论,合法的偏见说等,都具有终极解释的意义。但这时本体论终极关怀的显著特征是终极意义。
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都有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寻求,但对终极意义的追求突出地表现在现代哲学中。古代哲学中“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是万物尺度”、“人是第一重要的”、“认识你自己”、“理想国”、“人是政治的动物”等观点,近代哲学中“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人本主义等命题和思潮,这些都是一种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追求,而这种终极意义的追求在现代哲学中表现尤为突出。
终极意义是现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主要形态。
现代哲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寻求人类言行的最高标准,提供人类生存的最高支撑点,奠定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终极意义成为现代哲学本体论终极关怀的显著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狄尔泰、居友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卡西尔的人是文化的动物说,基尔凯郭尔的人的存在学说,雅尔贝尔斯的大全问题学说,海德格尔的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马塞尔对现代人的分析,梅洛-庞蒂的人的存在问题研究,萨特的人学辩证法,马尔库塞的单面人理论等,这些都是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追求。在现代哲学中,特别是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中,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意义不仅是显赫的,而且他们竭力排除本体论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追求,把本体论终极关怀仅仅看作是对人的意义的关怀,把终极意义变成唯一的本体论终极关怀。
把本体论终极关怀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意义三重含义变成三种独立的形式或三种历史形态,在哲学发展史上都出现过,都表现出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割裂本体论终极关怀三重内涵的内在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