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在新的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将更加完备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良好的条件。经过文化建设的自觉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完全确立起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导作用,并朝着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逐步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义,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在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互动中所应产生的必然结果。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逐步完善和丰富自身的内容,形成崭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新型文化,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经过科学扬弃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四个部分有机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灵魂和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主干和母体,在此基础上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融会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要素,熔铸成一种新的“合金型”的文化。
这种新型文化,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它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保持在社会中主流文化的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又以宽广的胸怀和平实从容的态度,包容并影响、引导各种非主流文化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共同构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系。
这种新型文化,将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放创新的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自觉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适应现实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主动吸纳、消化世界各国、各民族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自身,超越自我。
其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推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提高。某种思想道德和精神原则在社会的实现,要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到21世纪中叶,随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的完成,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大为丰富,国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为健全完善,这一切将使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价值观、道德观等具有较好的实现条件和基础,因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实现日益被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广泛认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真正成为一种能够有效地统摄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引导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有效地整合社会,成为全民的精神支柱。
最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完成向更高级文化形态的过渡。历史阶段的划分,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所要承担完成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那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也就宣告完成,并开始迈向新的、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级、高级阶段。与之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将从初级形态向更高级形态过渡发展。
尽管目前对这种新的、更高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特质和内涵尚难以作出具体的分析描述,但有几点是可以预期的:
(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比较充分地显现出来,从而使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和趋势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因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将会更加广泛、更为深入地为社会成员所普遍理解和接受,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2)由于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更趋一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等社会主义思想原则和价值观、道德观等将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先公后私、见利思义、热心公益、助人为乐等将蔚然成风。
(3)由于已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全体公民享有充分、广泛的民主权利,因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将更加普遍。国家、社会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依法治国、遵纪守法均成为全民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4)由于我国已经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逐步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同时也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和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文化将更加主动地吸纳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财富,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平等地与世界各国、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并以其成熟的丰姿和魅力,赢得世人的敬重和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