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简介

《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简介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上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将茅盾小说之历史叙事比较于史实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比较于同时期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对其历史叙事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并分析影响其小说历史叙事的因素。本著作对于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的研究,以茅盾的七部长篇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附带涉及茅盾各时期所创作之短篇小说。结合史料对《腐蚀》做深入研究会发现,小说的描写与目前的研究都存有较多谬误。

梁竞男 等

本著作借鉴新历史主义的思维,采用历史还原、文本细读、比较分析、叙事学等研究方法,探究茅盾小说历史叙事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上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将茅盾小说之历史叙事比较于史实及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比较于同时期同题材其他作家作品,对其历史叙事进行准确可靠的评价,并分析影响其小说历史叙事的因素。由此,本著作得出许多新颖、切实、准确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对于茅盾小说的研究。

本著作对于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的研究,以茅盾的七部长篇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附带涉及茅盾各时期所创作之短篇小说。对于茅盾小说的历史叙事的研究,总体而论,有如下结论:茅盾推崇西方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客观写实的写作原则使他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真实性,这是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进行评价的基础;但某些作品,由于作家当时眼界与经验所囿,在创作中也有出现纰漏的地方,如《子夜》对吴荪甫、赵伯韬矛盾斗争的设置,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悲观叙事;作家个人主观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小说的历史叙事,如《追求》所呈现的悲观、颓丧色彩,《虹》所呈现的明朗、刚健色彩;有的作品,茅盾的政党立场突出地影响到了其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如《腐蚀》对国民党“勾结汪伪、投降日寇”的暗示和渲染,如《锻炼》重在揭露国民党“八一三”抗战中的不良表现;此外,小说创作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各种偶然因素也或多或少会对其历史叙事产生影响,如《子夜》所受瞿秋白、沈泽民的影响等。其实,上述种种情况,在茅盾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为有差异的具体个例。本著作在对各部作品的研究中会有丰富而有启发性的分析,从而展开对茅盾小说历史叙事耐人寻味的探寻。

具体而言,本著作对于茅盾各长篇小说历史叙事的研究有如下结论(限于篇幅,这里只以部分作品为例做说明)

《蚀》三部曲是铭刻着深刻国民革命时代印记和作者深切个人体验的作品。《幻灭》再现了武汉当时作为革命中心的氛围和景况,对革命中的不良现象持批评态度,对静女士的“幻灭”持批评态度,同时,静女士对革命的幻灭多少也体现了茅盾的一种幻灭心绪。《动摇》以国民革命中的某些典型现实为素材,有表现历史、总结教训之意,深具历史价值,确实是借写武汉政府下一个小县城的事情,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追求》反映了当时青年较普遍的苦闷,其苦闷是有时代政治背景的,并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茅盾《蚀》中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综合了国民革命时期的恋爱风气,茅盾所见的女性形象,茅盾对于女性的想像与期待甚至欲望等因素的文学产物。她们有耀眼的光芒,但缺陷也明显。总的来说,《蚀》是茅盾作品中的上乘。

茅盾《子夜》的写作基于他个人对于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启发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并受到瞿秋白、沈泽民观点的影响。这些观点总体而言是较为科学的,但某些地方或可商榷。粗读《子夜》,会觉得《子夜》是一幅幅囊括当时重大社会现象的五光十色的画卷,其眼界之开阔与深刻,令人赞叹。细读却会发现,小说存在较多矛盾与破绽。就《子夜》所描写故事的时间1930年5月至7月而言,《子夜》对中国民族工业当时现状的描写史实性很强,但茅盾的左翼立场及其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消极判断,使小说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前景做了太过悲观的渲染。事实上,1930年之后的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起色,不少曾陷入困境的企业经过努力,渡过了难关,重振旗鼓。《子夜》以吴荪甫、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构置情节,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的代表,赵伯韬是买办金融资本的代表,两者出于经济利益的对立展开了激烈对抗。小说中的吴、赵斗争通常被理解为中国民族工业与外国金融托拉斯之间的斗争,小说似乎更承担了回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前途命运的使命。但以经济的视角重读这部经典,却会发现作品在构筑和描写吴、赵矛盾时存在一系列缺陷,使得这一矛盾以及围绕这一矛盾所展开的斗争显得牵强,进而影响到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结合史料对《腐蚀》做深入研究会发现,小说的描写与目前的研究都存有较多谬误。作者强烈的党派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客观性与现实主义成就。茅盾在《腐蚀·后记》中提到,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在作品中也有大量国民党特务勾结汪伪的描写。据此,很多读者和评论者得出或加深了蒋介石政府“勾结汪伪、投降日寇”的印象。但国民党到底有没有坚持抗日呢?反共是否就意味着投降呢?“皖南事变”的发生是不是蒋介石政府投降卖国的一个阴谋呢?事实上,“限共”和抗日是国民党同时奉行的两大方针,“限共”并不等于“投降”,国民党一直在坚持抗战。“皖南事变”的发生也有更复杂的原因。在茅盾的笔下,貌似国民党特务已经极端腐朽,成为危害江山的国家蠹虫。这种描写显然是做了过度的夸大和渲染。如果不了解蒋、汪彻底决裂并在宁、沪之间爆发激烈特务战的史实,而仅仅根据《腐蚀》中描写的重庆方面和汪伪方面的相关人员在一起交流的情节,就判定双方是沆瀣一气、投降卖国,是失之片面的。在中国现代“女特务”形象群中,赵惠明是很独特的一位。但由于作者没有赋予赵惠明强大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人性就难以出现高层次的纠葛和对抗。与类似题材的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等作品相比,《腐蚀》失之平淡和单薄,失却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说,《腐蚀》是一个好的作品,但却没有走向经典和伟大。

《锻炼》同样是一部以上海“八一三”抗战为背景的小说。结合史料会发现,《锻炼》在史实性方面做得相当突出。《锻炼》的历史内容,是可以在历史现实中找到真切依据的,如国民党对左翼抗日团体的压制、工业内迁的曲折与复杂、国民党作战之种种不良表现、汉奸巨蠹们的罪恶勾当等。《锻炼》的史实性虽近于无可挑剔,但讽刺锋芒毕露,几乎成为一部专事讽刺国民党的小说,这影响到了作品的客观性。《锻炼》给人极深印象的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与小说凡涉及国民党方面专写负面和黑暗是分不开的。不可否认,小说所写的人和现象在当时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但这些绝不是“八一三”抗战时国民党的主流和全部。我们不能不质疑作者的视角是否客观。透过《锻炼》小说文本,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作家的政治立场在选材及如何处理素材上所施加的决定性影响。也正是这过于强烈的现实政治需要和作者鲜明的政党立场,使得《锻炼》在政治宣传和艺术审美上出现明显的不和谐。《锻炼》叙事线索、内容较多,因未有较好的艺术经营而致使结构松散,过多生活内容的铺叙使作者显得力有不逮,笔力薄弱,味道寡淡。具体而言,其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笔无藏锋,辞气浮露;结构散漫、失衡;故事平淡无奇。总的来说,《锻炼》是一部不太成功的小说。

作者简介

梁竞男,女,1979年生,河南漯河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曲靖师范学院副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茅盾小说历史叙事研究》,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茅盾小说〈子夜〉历史叙事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