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新
万物由三而生,因五行而交汇,融七彩而光鲜,聚百姓而成社会。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无意而有序,并行而不悖!“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造就出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
《和而不同——云南省世居25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研究》(以下简称《和而不同》)映射出“不同”的“56个民族56朵花”的事实存在,以立体的、多元的研究视角从教育视角诠释了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理论”。
一、成果内容概要
《和而不同》是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8BMZ036)研究成果,取“云南省世居25个世居少数民族”散点视角,对“高等教育需求”焦点透视,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领域展开探索,纵向追溯历史背景,截面解剖现实问题,建构理论框架,全面展开研究。其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1~3章)从少数民族种类、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云南民族文化,4方面描述了云南民族教育需求的环境;第二部分(4~7章)从历史纵向,追溯云南高等教育、云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云南省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历史轨迹;第三部分(8~16章)基于3次调查的3075份问卷,从“世居2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等9章分析了云南省8所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云南省世居25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第四部分(17~20章)在民族高等教育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格局下,专著从民族高等教育大学生这个主体开始,描述其文化适应的需要及其走向,聚焦于课程这个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载体,探索少数民族民间本土课程的需求及开发,尝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民族高等教育。
二、主要创新观点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一是少数民族个体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二是民族教育的需求环境是影响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三是诸多因素影响了大学生高等教育需求。
2.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有较全面的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具有双重性、民族性、差异性和滞后性等基本特性。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研究有新视角:一是云南世居2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二是云南世居2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口及本源性;三是云南8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研究;四是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高等教育需求差异;五是云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高等教育的资源需求;六是云南傣族高等教育需求;七是云南楚雄彝族高等教育需求;八是傣族和尚学生身份认同下对教育需求的选择;九是一名彝族撒尼学生主动退学的叙事研究。
4.需求导向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有新思路: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需求的发展走向;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本土课程的需求及开发;三是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需求;四是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民族高等教育。
三、价值及意义
(一)研究意义
《和而不同》以云南省世居25个少数民族为例,通过3套问卷,揭示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的现状,对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的理论问题进行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构筑起以需求为导向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以及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实践的行动策略,从而丰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为根本改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实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保障。
其学术价值在于综合运用教育学、民族教育学、多元文化教育、教育人类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文献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理论,坚持鲜明的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比较全面地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问题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从现实意义看,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是建立高等教育多元和教育公平体系的迫切需要;从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看,为民族教育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从长远的战略意义看,为党委和政府制定、完善高等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其应用价值在于所研究和提出的建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紧密联系我国、特别是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对策,可供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参考,也可以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价值
一是具有问题意识: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机会公平”焦点透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哪一类高等院校”等问题域展开探索。
二是具有方法意识:基于10所学校3075份问卷调查,采用SPSS等软件对600份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问卷展开了分析研究。
三是具有学理意识:探讨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地域影响”等这几个内涵丰富的词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
四是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视野,本地行动”是该专著的思路。作者脚踏云南红土高原,放眼国际研究理论和方法,与比利时Jef教授合作,从西方视角,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问题。
《和而不同》首次对云南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的对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大量理论、实践、调查、问卷中提出一些新观点,试图填补民族高等教育研究体系中的空白,并为民族高等教育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四、成果产生的社会效应及其被采纳应用情况
《和而不同》正式出版前,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云南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50年发展与思考》、Historical Track of Higher Education Equity等中、英文论文14篇,产生了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较好的社会影响,其中《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探究》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第二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云南省世居25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获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曾先后作为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和“台东大学与云南大学学术交流”上的发言稿,《民族教育公平之路——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实证调研》作为在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第七届东亚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稿,受到国内外关注。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of25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核心刊物Frontier in China公开发表,Ethnic Minority Students’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等3篇英文论文在美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做会议交流,引起国际关注。
《云南世居25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研究咨询报告》入选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
此外,作者以研究为契机,围绕研究方向,2008、2009以及2011年为X大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民族教育学导论”“民族教育学”和“民族教育学理论与方法”3次专业选修课程,近百位研究生围绕民族教育理论与方法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其中3篇入选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同时作者还指导周X等5位研究生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为题,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其中一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被定为“优秀”。因此,形成了“教研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围绕研究开设课程,反过来课程成果推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云南省均属少见。
作者简介
张建新,女,北京大学博士,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国际质量组织(CIQG)咨询委员,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理事,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注册署(APQR)理事。在瑞士理工学院(EPFL)获硕士学位,赴美国、比利时等国家的30多个国际学术机构访学或交流。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研究”、APQN“Survey of Chiba Priciple”等30多个国内外课题。出版《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等专著5本,出版《东南亚高等教育》等译著6本,出版《感悟云大文化》等编著5本,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21世纪初东盟高等教育》等研究作品曾三次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