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部艾滋病问题伦理学研究的新著

一部艾滋病问题伦理学研究的新著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是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实践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201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为主要视角,着力分析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提出协调这些冲突的对策建议,为解决艾滋病防控深层的价值观、道德观问题提供依据。

朱海林 等

本书是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实践对策研究”的最终成果,2013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从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云南展开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艾滋病防控面临的主体性、事实性和规范性道德冲突及协调对策,并在探讨公共健康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这一价值焦点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整体层面论述艾滋病防控道德冲突形成的社会因素与协调的总体思路。

本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研究视角。以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为主要视角,着力分析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提出协调这些冲突的对策建议,为解决艾滋病防控深层的价值观、道德观问题提供依据。二是问题意识。本书关注的艾滋病防控中的各种具体现实问题,既有自艾滋病问题产生以来就有的老问题,如歧视问题、部门合作问题,也有在艾滋病防治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宣教策略选择问题;既有囿于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的政策和伦理难题,如资源分配问题,也有可能会伴随艾滋病防治始终的问题,如政府干预与公民自主的冲突问题;既有传统政策不能很好解决的传统问题,如性工作者的管控问题;也有已经实施更具合理性的政策措施,但仍面临激烈争论和道德冲突的实践难题,如宽容策略问题、吸毒人员的定性问题;等等。三是分析框架。艾滋病防控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道德冲突很多,内容比较庞杂,必须从道德冲突本身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出发来确立自己的分析框架,才能把握艾滋病防控中的道德冲突问题的全貌。本书认为,道德冲突可以分为主体性、事实性与规范性三种类型。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把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分为主体性、事实性和规范性道德冲突三大类,每一类都辟专章论述。

本书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学术价值表现在:从伦理学视角研究艾滋病问题,集中探讨艾滋病防控面临的道德冲突及协调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艾滋病问题伦理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局面,既有利于丰富艾滋病防控研究的学科视野,又可以为伦理学特别是生命伦理学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其现实意义表现在:为云南巩固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果,进一步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建言献策;为艾滋病问题具有共通性的民族地区甚至全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

朱海林,男,1974年生,湖南邵阳人,哲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现为昆明理工大学社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和生命伦理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2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书刊全文转载或摘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