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锦芳
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以及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鉴赏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骈体文的造句遣词艺术有直接的关联,是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修辞之美、意境之美、诗意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凝聚与集中表现。楹联是古典汉语文学最具独特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往往通过精细而简练的笔墨,以对句的形式,展现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精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汉语的精金美玉,历来为人们所珍视。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楹联艺术形式的点缀。它是汉语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汉语文化的标志,也是汉语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载体。它流走着古典汉语诗意的血脉,印证着汉语人的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达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理想与追求。
然而,也许是它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也许是我们太司空见惯,也许是过去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必备的基本功,诚如司马相如所谓“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所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的视野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相关学者的研究也得不到应有的注意和肯定。这与中国楹联文学创作的巨大成就和楹联文学作品被接受与应用的广泛性、人民性、群众性相比,形成了很大的落差。
楹联是中国人生活中的艺术,它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关连,是一种来自于古典,并活在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当现代化、西方化的思潮强烈冲击中国古典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当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汉语强势登场,古典汉语文学和表达方式被迫退场的背景下,传统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逐渐离我们运去的时候,楹联文学却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古代汉语文学与文化的支撑,以及汉语人的心理期待和文化情结,至今依然有广泛的接受空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各种场合。因此,楹联文学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魂,是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与文学艺术结合的文化表征,是对正在逝去的诗意人生方式的追忆与执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起房盖屋、逢年过节、生日寿庆等,还是在一个单位的形象设计、一个项目的宣传,以致国家的庆典,都常常用楹联艺术来画龙点睛,创造氛围,揭示主题,展现精神。至于中国的庙宇寺观、经典建筑、山水名胜、人文景观,更是书法文化、楹联文化与儒道佛等传统文化精神互相结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典范,达到了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和风景之美完美结合的境地。以至于在中国的名山胜水、宗教圣地、文化名区,无联不成景,无联不成趣。楹联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并且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使人着迷。
楹联的创作与楹联艺术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好的楹联不仅能在艺术上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示,精神上给人以鼓舞,体现时代主题,弘扬理想,张扬正气,倡导主旋律,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人们的理想境界和生命境界。因此,楹联艺术和楹联创作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雅俗共赏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用它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体认,因此它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漠视这一重要的文学事实的存在,将是文学研究的一大损失和缺憾。
云南的楹联文学成就极大,作品众多,不仅装点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展现了云南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构成云南旅游的风景线,也是云南历史文化和云南当代先进文化的形象体现。云南虽地处边疆,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地区,但楹联文化的成就却极高;云南有很好的楹联艺术作品,但因区位原因,却为文化中心区域的人们所忽视,乃至在一些文化人的视野中,连著名的《大观楼长联》都被漠视和信口贬低。这除了地域的偏见之外,实际上也与对云南地方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的意义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在对云南古今楹联文学作品进行整理的同时,我们深感这一宝贵的文学遗产需要进行重视并加以阐释,使人们认识一个楹联文学的独特价值,展现楹联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
通过对以云南为具体对象的中国楹联文学的研究,意在彰显中国楹联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强调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体意义,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意蕴和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方式的研究,展现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使我们不要在西方化、现代化的语境中妄自菲薄。中国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并且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对楹联文学与相关的如书法艺术的表现方式相结合的特点的研究,让我们在体会中国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去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整体性。一种文学的存在方式,就是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它是儒家仁民爱物、担当世界情怀的体现;是道家悟对天地自然、超然物外的修养境界;是释家担荷人类罪恶、悲天悯人、自度度人的彼岸怀抱与庄严法相;它引领人们进入中国文化的博大丰富的世界,带领人们向着善与美的方向前进;它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当下的;它展现着一个古老民族如何从历史的过去走向现代的历程,并以自己的独特形式,表现着这个伟大的传统和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的过去和今天的形象。
《楹联文化通论》的出版,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展现和塑造云南文化形象,弘扬中国楹联文化艺术,使人们认识到楹联文学的独特价值,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今天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楹联文学因其独特的形式,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楹联文化通论》的写作,是我们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彰显楹联文学的文学价值,积极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热诚的体现;是发现和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一次努力。通过细致的分梳与具体的文本解读,我们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对“楹联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上的梳理,揭示了它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并从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对之进行了一定的阐释和分析。进一步,我们从楹联文学的对偶性质出发,揭示了其文学渊源,展现了其作为一种对偶文学从对偶修辞到对偶文体创造的独特的文体学与文化学意义。楹联文学因此成为文人墨客表现自我,观察世界,面对生活进行思考与创作的重要形式,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它不仅充分地表现了文人的生活与世界,也表现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是儒道佛及其他宗教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与其他相关的书法、园林、诗词等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关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它是文人抒情言志的工具,也是民间社会文化生活与信仰表现的重要载体;它从多种角度建构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最后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艺术审美的研究,凸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一,通过对以云南古今楹联为视角的中国楹联文学的研究与探讨,在具体意义上,可以展示云南的楹联文化的成就,对整理和保存一方文献具有一定的作用。其二,在宏观层面,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三,通过楹联文化研究的工作,对当下的楹联文化的发展,对提升人们对楹联文学艺术的认识和各地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导向意义。其四,作为一项有一定特色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工作,对有着很好的楹联文化传统的中国读书界,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其五,中国的楹联文学作品,包括云南的楹联文学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独特审美追求的体现,对建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重视并加以弘扬,并有必要进入文学史,作为一种独有的中国文学形式加以研究和阐释,从而彰显其文体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在对古今楹联艺术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一些否定或漠视这一艺术形式的错误观点和看法也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评,对人们建立良好的楹联艺术审视的态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骆锦芳,1965年生,云南陆良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云南省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