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 澎
一、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了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基本问题,探索了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法律机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法律机制对策。
二、主要创新点
(1)新基调。前瞻性地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历史传统及政治经济地位,使得“三股势力”等敌对力量容易插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较为迅猛,性质易变。强调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矛盾复杂,波及面广,影响力深刻,更具敏感性;容易被境外政治势力利用,引发外交纠纷,地缘性明显;事件参与主体、事件客体具有敏感的民族性的特点。确立了分别处置、公民权利克减、媒介慎重宣传、弱势群体保护、国家法律与习惯法协调、司法最终解决等原则。确立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司法裁判的主导地位。(2)新方法。成果较好地运用了扎根理论与个案研究方法。深入到西盟等边疆县的民族村寨,到群体性事件高发区喀什调查,和各族基层群众促膝而谈,向事件处置第一线的国家工作人员、政法干警求教,寻找引发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大量翔实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典型个案”和“多元样本”,保证信度与效度。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进行数量分析,对其行为与意义获得解释性理解,辅以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揭示纠纷成因,解决机制运行的内涵,总结相关机关处置措施的利弊得失,探索预防事件发生和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法律机制,以加强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3)新机制。成功探索了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不同机制的适用范围,研究了不同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维度。提供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方案,建立了能够系统描述、反映边疆民族地区当前社会稳定的基本情况的预警指标体系,为边疆民族地区政府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三、主要贡献
该专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基金项目以“免予评审”结项。该专著受到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经费资助。中央党校原教育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郝时晋高度评价了该成果。该著作完成于中共云南省委政法委案件评查工作期间,部分成果对云南省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与化解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成果的适用性也在评查案件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作者简介
佴澎,云南怒江人,博士,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云南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云南省委政法委集中开展进京重复访案件评查专家,多次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自办理中国第一例牛的亲子鉴定案件,成功解决云南省石林县彝汉村民纠纷后,十五年来一直专注于边疆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方向为诉讼法、民族法。著作《消弭冲突——解决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并获云南省第十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从冲突到和谐》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