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代呼唤具有情感的教学艺术

时代呼唤具有情感的教学艺术

时间:2023-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以致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现象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认识不足,对教学中操纵情感因素实现情感目标的问题更是把握不住,归根结底,是缺乏对教学中“人”的关注。《教学的情感艺术》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立场的研究成果。

解继丽 高桂梅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以致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现象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认识不足,对教学中操纵情感因素实现情感目标的问题更是把握不住,归根结底,是缺乏对教学中“人”的关注。传统教学认为教学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提出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基本矛盾观仅凸显了矛盾的认知方面的因素,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强调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缺少甚至无视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种知识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随着心理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第三势力迅速崛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感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开始直面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开始关注情感因素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情感因素逐渐引起教学论学者的重视,直接体现就是美国教育分类学专家布鲁姆将情感领域的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情感领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与否难以判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教学中介之间的复杂性又使得情感因素经常受到忽视。在以认知目标为主的教学行为体系下,教学的情感目标自然难以实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就更为迫切地需要得到理论到教学实践上指导,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统一。《教学的情感艺术》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立场的研究成果。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经历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积极利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通过有组织的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教学的情感艺术》通过剖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将这些情感因素加以理论分析与探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情感教学体系,并以情感艺术统称之。每一种教学的情感艺术都是一类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范式,可以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供情感因素介入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从而充分、有效发挥情感在促进认知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统一。

《教学的情感艺术》一书包括教学的移情艺术、暗示艺术、体验艺术、参与艺术、互动艺术、期望艺术、情境艺术、宽容艺术、激励艺术、陶冶艺术、理解艺术、交流艺术12个章节,分别对每种情感艺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组织与实施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学法授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范式和操作方式。

作者简介

解继丽,云南丽江人,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技术、中小学教育理论。

高桂梅,山西寿阳人,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