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勇
该文的主要思想是:道德之所以为人和社会所必须,是因为其具备正义的内涵,这决定了道德的正义局面在应然层面上是一种无条件的要求,但在实然层面上,道德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道德实现的有条件性之间的这种矛盾,决定了道德正义局面的形成和维系有赖于自律和他律两种途径,要综合发挥出道德和法律的作用。在哲学意义上的相互关系、制度和道德与法律关系三种视角下,自律和他律作用的实现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
该文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从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出发,对比人的利己性与社会性,阐释了道德为个人和社会所需要的原理即道德存在的逻辑前提,那就是道德在实质上就是基于理性人的利己性和社会性,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调整利益竞争与交换关系,最终保障个体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一种行为准则。二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道德在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上产生疏离的原因和对策分析,要把道德要求的无条件性与道德实现的有条件性进行整合与统一,就要保证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社会规则体系的有机运行并持之以恒地维系这个规则体系的运转。唯有此,方可形成维系道德正义局面的条件。三是从不同视角来认识自律和他律,以厘清和突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中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一些基本关系和实际问题。即分别从思想认识层面、制度建设层面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层面,针对现实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实践操作中应该重视或改进的典型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尤其是对道德建设、法律制度伦理化、道德法律化、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冲突及补救问题的分析,使得文章带着极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对社会现实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和归纳,脱离了仅仅局限于理论分析的范畴。文章既有对基本理论在理论上的推进与延伸,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解决;不仅关注了道德问题,也关注了法治建设问题的一对基本关系即正确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并对弥合法律和道德价值冲突这一问题做出有益设想。本文将理论上的逻辑演进与现实中的问题展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论据翔实。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是文章的最大特点,也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作者简介
朱勇,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训练部法律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建。近年来,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院合作重大研究项目等多个课题研究,担任主编、副主编论著教材6部,在《云南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