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曹禺是具有卓绝艺术天才的戏剧大师、戏剧诗人,但他为中国话剧观众奉献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五大名剧后未写出其“第六部名剧”,其根源不是他在政治运动中“精神残废”,也不是他在以官为本位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才智损耗”,而是他写完《家》后“江郎才尽”、无从弥补自己的天赋才智。学术界盛行曹禺“精神残废说”和“才智损耗说”,是人们没有深切认识到他的创作实情的结果。实际上,他写完《家》后就着手主创一部无字、无形的大戏,到他去世时,他、他的挚友和家人、众多研究者仍在上演这部戏。他们的艺术活动出了偏误,他们把一部正剧导演为、表演为一部悲剧。人们可视这部意蕴丰富深邃、形式前所未有的大戏为他的“第六部名剧”。他写完《家》后“江郎才尽”,不是一件羞愧难言的事,更不是一种罪错。人们只有看清并承认这一点,他的“第六部名剧”方终场落幕。
作者从曹禺的创作实情出发,探究他写不出其“第六部名剧”的根源时别具只眼,提出且充分论证了“江郎才尽说”,深化和推进了曹禺研究。同时,作者突破政治或道德架构,在学理层面探究他写不出其“第六部名剧”的根源,在曹禺研究上别开生面。
人的生命和才智有限,作家“江郎才尽”乃常事,合乎常理。曹禺写完《家》后“江郎才尽”的实情,是一部正剧,不是一部悲剧。但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对他的期望值没降低,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没降低。两者融汇成他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加之他在变幻莫测、凶险万分的政治运动中“精神残废”,加之他在以官为本位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才智损耗”,结果,他写完《家》后“江郎才尽”的实情,由一部正剧演变为一部悲剧。
作者富于创造性地提出,曹禺写完《家》后就着手主创一部无字、无形的大戏。它完整而精彩地演绎出一位具有卓绝艺术天才的戏剧大师“江郎才尽”后曲折坎坷的文学道路,它形象而高妙地演绎出一位艺术成就震古烁今的戏剧诗人“江郎才尽”后悲喜交织的生活经历,意蕴丰富深邃,形式前所未有。他、他的挚友和家人、众多研究者既是它的导演,又是它的演员。他们的艺术活动出了偏误,他们把一部正剧导演为、表演为一部悲剧。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丝毫不亚于他的五大名剧,人们可视它为他的“第六部名剧”。人们看清并承认他写完《家》后“江郎才尽”的实情后,他的“第六部名剧”方终场落幕,人们才能从剧中走出来,否则,人们将在导演和主角去世的情形下继续上演它,将一直充当剧中人。
作者方法适切、论述全面,对曹禺未写出其“第六部名剧”的根源有独创性见解;成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作者在曹禺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论文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原创性,深受编辑和学术界好评,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张志平,男,1967年生,云南昆明人。200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建构“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7项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其中1项成果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