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实至善的心本体

真实至善的心本体

时间:2023-09-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唐君毅哲学的精神向力是把道德心理对恒常、真实、至善、完满之要求的意向性本身绝对化为本体的存在。在他看来,道德自我的根源就是形上的心之本体。这个问题是唐君毅证成心之本体恒常、真实性的时候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对此,唐君毅的解决呈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由用识体”的思想意趣。唐君毅用这个概念是想表明,既然思想之“能”跨越在时空之上,则此“能”所依托之心体,必然超临于时空之上。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唐君毅哲学的精神向力是把道德心理对恒常、真实、至善、完满之要求的意向性本身绝对化为本体的存在。在他看来,道德自我的根源就是形上的心之本体。但人的默想总是要寻求自何处为开始,必须与一对象的世界相对。这样人们会感到“现实中之一切事物是在时间中流转,是无常,如梦、如幻,是非真实的”。如果我们进一步从思想内部反省到“纯粹能觉复依于一恒常的真实的心之本体”时,再来看现实世界的一切生灭变化,就会觉得算不了什么,就会相信“心之本体是至善的、完满的”[23],它是“人与我共同的心之本体”,“它是超临跨远在无穷的时空中之上,无穷的时空中之事物,便都可以说为它所涵盖”,因此,它是现实世界之“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之主宰。[24]

为了完整揭示唐君毅对心本体的含义,展示其心本体理论的丰富性、深刻性,下面我们分别就其致思理路加以概要说明。

前面提到,心之本体超临于时空之上,因而它是恒常的、真实的。但是,心之本体何以见得它是超临于时空之上呢?这个问题是唐君毅证成心之本体恒常、真实性的时候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否则,就有凿空臆想之嫌。对此,唐君毅的解决呈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由用识体”的思想意趣。他从心体之用,也就是人的思想来加以说明。他写道:“我由心之思想,便知此心体超临于时空之上。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整个的时间空间,无限的时间空间。我思想无限的时空,并不把无限的时空之表象呈现,那是不可能的。我可思想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从我思想可不停滞于任何有限的时空上见。我的思想,可与无限的时空,平等的延展,而在延展的过程中,时空永只为思想之所经度。我思想之‘能’跨越其上而超临其上。”[25]

在这里,唐君毅用了一个东方哲学概念——“能”,它相当于中国哲学的“气”,蕴涵着创生性、能动性。唐君毅用这个概念是想表明,既然思想之“能”跨越在时空之上,则此“能”所依托之心体,必然超临于时空之上。而在时空之上者,其本身必不生灭,因为生灭只是时空中事物的性质。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思想之灭,那只是关于某一对象的思想之灭,而不是思想之“能”的消灭。这样,由于心之本体能超临时空之上,它也就具备了客观普遍性与主体能动性、超越性与内在性的涵义。[26]

唐君毅既然把道德自我看成是恒常的、真实的,而道德自我又是人性、良知,因此,他也和孟子一样,深深地相信“人性善”,试图从人性中探求道德的来源和造就高尚人格的根据。因此,在肯定了心之本体是恒常的、真实的之后,唐君毅又用它来反观现实世界的一切生灭变化,由“我”不满于残忍不仁的现实世界,推论出“我善善恶恶,善善恶恶之念,所自发之根源的心之本体,决定是至善的。”[27]他同时结合对道德心理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认为,一切道德心理都源自人能够超越现实自我,即超越现实世界的“我”,所以,超越现实世界的“心之本体”中,必具无尽的善。他进而又返回到心之本体超临于时空之上这一观念,说明正是因为心之本体超临于无尽的时空之上、无穷的时空中的事物都为它所涵盖,它才必然是完满无缺的。而又“至善”与“完满”所体现的是心之本体的绝对性、整全性、丰富性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涵摄性。[28]

唐君毅把道德追求看成是人生的理想。所以,在他论证了心之本体圆满、至善后,由此而推论“人性根本是善的”。在《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唐君毅这样写道:“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人之不断发展其善才可能。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了解人类之崇高与尊严,而后对人类有虔敬之情。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相信我们对人类之前途之光明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相信人能不断的实践其性中所具之善,而使现实宇宙改善,使现实宇宙日趋于完满可贵。”[29]

在唐君毅看来,这一纯粹的人性或道德自我,在人类道德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德。这是人类的“基本善德”。仁的原始表现是浑然与人无间隔之温纯朴厚,或恻隐不忍之心情。[30]这种原始的仁德,在经理性的发扬后,就成为自觉的推己及人和爱人如己,或成就他人事业的道德意识,从而表现出“强恕以求仁,于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以免拂人之欲;于己所欲,皆施于人,以顺人之欲”。[31]

由仁而来的是义。义的原始表现,是承认人我分际、不损害他人的自制意识。在经理性的运用后,就变为要求人我权利、职务责任公平配置的意识和要求人我有平等权利的意识。

由义而来的是礼。礼的原始表现,是一种非自觉地对他人的尊敬。这种原始的礼,在依着理性、认识到人人都有他自己生活和活动的特殊范围后,就表现为对他人活动和权利的敬重。一般礼仪上规定的根据,就在这里。

由礼而来的是智。道德之智的原始表现,是从自己的良知出发,对人己行为表现出一种好恶之情。原始之智在经理性的提高后,就发展为依着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好恶是非。

对于信,唐君毅不把它视为独立的一德,而是把它附属于仁义礼智,或者说,仁义礼智四德中都有信的存在。它的原始表现只是自信。在经理性的发扬后,就自觉地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诚信。故信德贯穿于仁义礼智之中。他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性善论。[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