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简编》是洪潜(谦)、朱伯崑等人编著的一本中西哲学史,分为三篇。[292]第一篇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的西方的哲学”,第二篇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第三篇是“中国的哲学史”。第三篇是由朱伯崑撰写的。《哲学史简编》(以下简称《简编》)的指导思想是斗争史观。“绪论”说“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只有唯物主义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解答是正确的,所以它能够帮助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前进;而唯心主义的解答是不正确的,它妨碍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简编》指出:“一切时代的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剥削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制造和宣传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通常总是为这样的反动阶级服务的。而唯物主义哲学是和科学一致的,它……证明了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性,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力量。”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政治的联系,《简编》说:“唯物主义哲学通常总是为社会的进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通常就是进步的与反动的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中国革命在学术界的投影。《简编》强调了哲学史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批判了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哲学史观,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史家总是用各种方式歪曲哲学发展的历史,他们……硬说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阶级’的哲学,他们企图抹杀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将哲学史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完全脱离开来。以‘超阶级’、‘超党派’来掩饰自己的反动的阶级立场,就是资产阶级客观主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就是公开宣告自己是为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就是要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在叙述哲学发展的历史时,必须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基本观点,要具体分析某一种哲学学说的历史环境和阶级来源,才能真正科学地说明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和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293]
《简编》的中国哲学史部分受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的影响,也是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垒”为中心编写的。[294]《简编》预示了此后直到80年代末编写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框架,后来若干《中国哲学史》都是以这种方式编写的。其特点是,每个历史阶段都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每个哲学家都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人性论或伦理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政治上唯物主义者代表进步的政治力量,唯心主义者代表落后保守的力量;在阶级上唯物主义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战国之前),后来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也部分地代表农民的利益;唯心主义者代表当权的贵族、大地主的利益,等等。这本著作仍处于用新范式审视和整理原有材料的探索阶段,在史学史上有一定的价值。著作也反映了朱伯崑研究的独到之处:第一是对孔子的评价较高,认为他是“古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295]第二是把后来认为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的老子、《易传》、郭象、周敦颐都纳入唯物主义阵营。这固然可能是为了与唯心主义阵营对抗,壮大唯物主义阵营。因为客观地讲,中国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还是以唯心主义者居多,这跟思想改造后唯物主义一统思想界的大局并不一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朱伯崑对于历史和古人的温情敬意和宽厚的态度。第三,全书没有为了体现“斗争史”的特点牵强地描述唯物唯心的斗争。现在看来,这一部分没有着重从逻辑思维发展的线索看问题,对于惠施、公孙龙仅仅从割裂一般和个别、诡辩的角度进行研究,评价过低;对于当时成为讨论热点的唯物唯心的相互吸收没有涉及。这可能由于整部《简编》也不过是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并不是系统的通史,无暇顾及更为详细的内容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