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孔子的阶级立场问题

关于孔子的阶级立场问题

时间:2023-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郭沫若《十批判书》认为孔子是支持乱党的,立场是革命的。关锋表示不同意。[30]任继愈也认为,孔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上的。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是其原始民主主义思想,其“德化”、“礼治”思想中已具有这种成分。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童书业认为,孔子是个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比较进步的。

关于孔子思想的阶级性,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意见:第一是奴隶主阶级,又可细分为顽固派和开明派两类;第二是地主阶级,也分为两类,一为从奴隶主阶级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一为正在形成的新兴地主阶级;第三是平民阶级。

(一)奴隶主阶级

郭沫若《十批判书》认为孔子是支持乱党的,立场是革命的。关锋表示不同意。他认为,孔子十五岁时,鲁国已经完成了封建剥削制,季桓子三家代表封建制,鲁国公室代表奴隶制,以此为标准判定,孔子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都是站在奴隶制一边的;孔子是知识分子,附在鲁国公室的皮上。季氏政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孔子“反对‘用田赋’却不是从劳动人民利益出发,而是因为季氏破坏了周礼”,[27]可见其保守的政治立场。总之,“孔子的政治学说保守的方面是主要的;而从他的实际政治活动看,则更是保守的、反动的”。[28]

杨荣国认为,孔子反对晋国铸刑鼎,反对鲁国季氏制田赋,讨伐齐国田氏,打算和公山弗扰一起恢复鲁国公室,佛肸阻止三国分晋的进程,孔子也要去。这些史实都是“当时社会从宗族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孔子在这些事件中,“都是竭力维护没落的种族奴隶制,从而反对一切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与改革,力图参与如何维护种族奴隶制的一切活动。……这一切,均说明孔子政治态度如何的保守”。[29]孔子所倡导的仁,以孝悌为本,以期复礼,“这是当时守旧派的意识形态之集中的表现”。《论语》中的“众”,为卿大夫阶层,不是一般民众。“从命”及“从仁”,乃是“客体精神(命)之复归于主体观念(仁)”。孔子思想“是通过荀子而在封建制时代起了作用,因而孔子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他的思想便转而为封建统治服务”。[30]

任继愈也认为,孔子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上的。他提出了分析孔子思想的阶级性的三个前提:第一,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奴隶主阶级是没落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是进步阶级,反对变革及反对封建制,在政治上是反动的;第二,“维护奴隶制的哲学上层建筑是宗教神学,宣扬天是有人格的神;第三,作为孔子的对立面,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老子”。[31]他认为当时有奴隶主、奴隶、新兴地主、农民、小自耕农和自由手工业者六个阶级。其中地主阶级又分为两个阶层,一是富而不贵的新兴地主阶级,一个是由奴隶主阶级转化而来的地主阶级。当时阶级斗争的“主要对立面即新兴地主阶级与恋旧的世袭的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孔子是站在贵族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在不触动贵族奴隶主制度前提下,希望对奴隶主作出某些让步,他虽容纳了一些新的东西,也只是为了不要让新的势力把旧制度连根拔掉。孔子不只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为剥削阶级考虑得比较长远”;孔子在政治态度上“反对变革、坚决维护奴隶制”,对于非原则的事情,则要表示接受。[32]

童书业的观点和任继愈等人相同,但对孔子的评价较为积极。他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的过渡阶段”,“孔子是个上层士大夫的开明派,他的思想有很大的保守面,但也有很大的进步成分”。[33]孔子的宇宙观,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和怀疑鬼神的态度,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就其相信天命来说,又是宗教唯心论;总之是唯心论占主导。“中庸”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各有自己的标准。孔子的伦理思想的“阶级性是极其显著的。孔子的伦理,只是贵族、士大夫(至多包括上升的庶人)的伦理”。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是其原始民主主义思想,其“德化”、“礼治”思想中已具有这种成分。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童书业认为,孔子是个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比较进步的。他把学问传播到“士”和“庶人”阶级中去,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庶人的一部分受到教育,增强了他们夺取政权的可能性,这是从领主封建制到地主封建制的必要步骤。“君子本是阶级的名词,就是贵族;但孔子所谓‘君子’,许多已是人格的名词,就是好人。以称贵族的名词来称好人,所以作为人格名词的‘君子’,仍有阶级性。当然,‘圣人’、‘仁人’、‘成人’也是有阶级性的。”[34]

(二)地主阶级

冯友兰认为,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家代表从奴隶主阶级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这样的地主阶级,希望尽可能在不破坏奴隶主贵族制度的前提下,在这种制度的框子里,作一些改革。其中的要点包括承认人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接受贵族以外有能力的人参加政治”,即徕远人,举贤才,这些表现为对于“仁”的提倡;而反对铸刑书和拥护等级制度,则是他的落后的方面,表现为对于“礼”的提倡。[35]汤一介也认为,孔子提倡仁政,反对苛政,反对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这方面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反对改变奴隶主贵族土地世袭制,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这一方面则是保守的。“在孔子时代,由于封建经济刚刚成长,劳动者还处于奴隶的地位,因此,他的思想仍起着积极作用,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的一面,可以说他的思想是一种在当时起过一定进步作用的改良思想。”[36]在政治上,他一方面愿意帮助新兴地主阶级,另一方面又反对犯上作乱。他认为这样不仅不利于奴隶主阶级,也不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总之,孔子的思想是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贵族转变的阶层的利益,他的基本思想是改良的思想,但改良的思想在当时是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因此在当时是一种起着进步作用的改良思想。”[37]此外,安作璋、[38]王先进也持此观点。王先进认为,孔子学说在春秋末年到处被排斥,他的思想显然“不是当时奴隶主阶级的思想”,而“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所以以后才会慢慢地发展起来”。[39]当时的社会是“由分散到统一”,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孔子参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为中国的统一而斗争,为奴隶制变为封建制而斗争,孔子的理想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封建社会,他所设想的“礼”是“精神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礼”。[40]钟肇鹏把孔子思想和周礼进行了比较,指出:(1)《周礼》主张“亲亲”,孔子提出“爱人”。如果爱人只限于奴隶主阶级内部,那只有“亲亲”就够了,不必再提“爱人”。孔子的“仁”也不是超阶级的,也有阶级界限,但是,“小人”也是人,把奴隶当人看,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识。“孔子思想是支持了奴隶的解放,加速新生产关系的形成。”(2)《周礼》举亲故,孔子举贤才。(3)孔子主张礼下庶人,“齐之以礼”。(4)《周礼》以政刑治民,孔子主张德礼为治。(5)《周礼》教育施及贵族,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及平民。“‘爱人’、‘仁民’的思想,‘举贤才’的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下庶人,教育及于平民等等,不论哪一项都不是奴隶主思想所能提出来的,而只有新兴的地主阶级才能提出这些新东西来。我们说,孔子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从此着眼的。”[41]

(三)平民阶级、知识分子

持此观点的只有唐兰一人。他认为,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期,孔子建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他代表了新兴的平民阶级思想,主要是士这个阶层的思想,而吸收了奴隶社会中各个时代的遗产。……所以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学说才能为后世封建主义理论的基础。”在初期封建社会中,孔子的学说应该说是进步的和革命的。[42]

阶级分析是新范式的首要内容。对孔子进行阶级分析,客观上加深了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政治态度的理解,推进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但是,孔子分别代表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知识分子三个当时基本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的结论,固然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复杂性,事实上也表明了阶级分析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局限性。仅仅关注思想家的阶级性,完全无视或否定其公共性和超越性,是不妥当的。值得注意的是,大体上“旧知识分子”肯定孔子为地主阶级,其思想具有积极意义;“革命”出身的学者则认为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否定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