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家生死观

道家生死观

时间:2023-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道家的生死观问题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题目。朱伯崑指出,中国哲学的生死观,有儒家的“知生说”、佛教的“无生”说。由此形成了中国的无神论传统。张载尤其主张生死气化说,将庄学的自然主义和儒家的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对儒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道家的生死观问题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是道家哲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朱伯崑指出,中国哲学的生死观,有儒家的“知生说”、佛教的“无生”说。知生说把现世人生问题置于首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无生说是涅槃,灵魂不再转生,断绝死亡的根源。老子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他从无为的思维方式出发,反对贵生,认为生死是相互转化的,主张“摄生”,“使生命处于柔和的境地,保持其生存的活力”,这三点,奠定了道家生死观的思想基础。黄老道家把道解释为气,认为人之生是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所以提出了养生说。这种养生理论为《黄帝内经》所吸收,成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生死观的特征是发挥了老子“生死相互转化的观点,以生死为自然而然的现象,继老学之后反对‘益生’说,提倡‘达生’和‘遗生’说,从而使人们从死亡的苦恼中解脱出来”。[296]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结为:第一是依据道通为一说,“以生死为一条”,顺从自然之化,不必人为地延年益寿,这可谓“以理化情”说;第二是“大冶铸金”,生为获得人的模式,以生劳苦,死为回到大冶中,得到安息,所以,生死都不值得留恋,这种生死观认为“人的生命为天地造化万物的一种形式,死亡只意味着个体生命的终结,又回到大自然中去,是对老子自然主义生命观的进一步阐发”;[297]第三是“死生气化”,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都是一气,没有此岸与彼岸的差别;第四是“达生”,不强迫生命所不能为的事情,不违背生命的本性,对于祸福采取超然的态度。朱伯崑认为,庄学的生死观不是儒家的入世主义,也不是佛家的出世主义,而是“超世主义”,“即身居人世间,但精神上不受人死生、祸福等问题的困扰,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境界”。[298]朱伯崑指出,庄学的生死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有三点:一是死生流转说,二是生死气化说,三是顺化说。由此形成了中国的无神论传统。王充、程颐、张载都受庄学生死观的影响。张载尤其主张生死气化说,将庄学的自然主义和儒家的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对儒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2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