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信息工程学院现设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科学)、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博士后2名,其中教授19名、副教授32名,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1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83%,有出国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5.5%;长江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学院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学院选派4名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全年共邀请8名海外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座(课)、交流,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10人、研究生350人。2015年招收本科生35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4名、博士生10名;毕业本科生343名、全日制硕士生107名、工程硕士28名,博士生1名(外国留学博士);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04%,录研(出国)率为33.82%,研究生就业率100%。2016届56名同学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的25个单位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培养制度。软件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由学院师生组成的CUG机器人足球队在国际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机器人足球领域的世界知名强队。近年来,学院各专业就业形势良好,部分学生任职于AUTODESK、腾迅、百度、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学院围绕国家对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依托优势学科,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造就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师团队。现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资源与环境遥感(自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测绘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测绘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3个工程硕士领域。
2015年,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为学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工程中心提出悬浮式面向服务的GIS架构理论体系,推出了基于新一代GIS架构理论体系及新一代开发模式的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了“零编程、巧组合、易搭建”的可视化开发;完成了地理空间信息工具集平台开发及基于GIS工具集云平台的需求中心、GIS研发中心、GIS测试中心、云GIS服务中心的部署,并在2015年全国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论坛期间完成上线发布;创建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在线开发、测试和在线交易环境。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与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选派师生到美国俄亥俄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俄勒冈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国际知名大学访问交流,邀请这些学校的学者来院讲学。同时,与行业内的高校、企业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机制。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2015年,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会议在武汉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赵鹏大、龚健雅,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李建成、卢耀如、宁津生,国家遥感中心李加洪总工程师,总参西安测绘研究所刘平芝研究员,北京大学邬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陆洲研究员等专家,工程中心主要负责人员参加会议。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郭仁忠主持会议。工程中心副主任周顺平汇报了工程中心总体建设情况,吴亮副教授汇报了工程中心发展规划——全球GIS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情况。委员们充分肯定了工程中心在基础建设、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就工程中心的发展思路、建设方案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工程中心充分把握国家关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坚持应用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结合地大地学优势,突出工程中心地学应用特色,以GIS工程化、产业化为导向,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成功承办第23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
2015年,第23届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徐冠华院士、周成虎院士、卢耀如院士、李德仁院士,吴信才教授、王少文教授、林珲教授、Douglas Richardson教授、Arm in Gruen教授、Mei-Po Kwan教授、Zhihong Sun教授、Richardson Douglas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校党委副书记朱勤文,来自国内外地理信息科学界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由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科学协会于1992发起,是全球GIS专业人士交流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会议,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了地理信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本届会议主题是“GIS地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这次会议为地理信息专业人士、学生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交流创新理念、展示新技术及其探索应用。这是学院第一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会议承办增进了国内外地理信息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院的了解,增强了学校测绘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成功承办全国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生论坛】
2015年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生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龚健雅,国家遥感中心总工李加洪,湖北省测绘局局长陈文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唐辉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共5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生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由各博士点高校轮流承办。此次会议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89位博士生就各自研究方向取得的成果做了相关学术报告,论坛评选出优秀论文10篇,12人获得优秀报告奖。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十二五”重点项目成果“地理空间信息工具集云平台”上线仪式。
【学科建设成果显著】
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2015年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获评“良好”。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每5年开展一次,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这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自设立以来第一次参加综合评估。
学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老师们加强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能力。本年度学院教师共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EI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7本;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截至2015年12月25日,科研经费合同金额达2265万元,到账金额1592万元,其中纵向经费约占80%。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1项,新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院多种方式加强学术交流。与University of M ichigan签订了学术与科研合作备忘录。全年共邀请8名海外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座(课)、交流,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优秀学子不断涌现】
选树学生榜样和典型,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影响、带动学生群体进步。优秀学生群体和个人不断涌现。
本年度推出“信工学霸”7人,选树“信工风云人物”18人。朱蒙等4名同学获评学校“大学生自强之星”。学院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湖北赛区特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1项;获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赛区铜奖1项;获第七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2015中国机器人大赛FIRA仿真5∶5项目季军、FIRA仿真11∶11季军;获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决赛优秀奖1项;5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2人获省级三等奖;1人获得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
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第九党支部获校级“党徽照我行——支部引领”工程建设推进奖;2014级硕三党支部获学校“研究生十佳党支部”,2014级硕三党支部、博士生党支部获学校研究生示范党支部。评选院级优秀学生党员35人,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党员12人,其中霍少孟和胡泊获“校级十佳学生党员”称号(全校共10名)。
(撰稿:逄礴;审稿:黄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