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间:2023-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诸城市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获得第一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目前,已有新郎希努尔集团、得利斯集团、桑莎集团、金盛园公司、鑫城公司、华元公司、红星公司等20多个企业,投资社区建设6000多万元,参与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社区建设。在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过程中,将社区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实现共享、共用。诸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部署、检查、调

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郭沛盛 马爱美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北靠潍坊,东临青岛,南接日照。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8个农村社区,共108万人口。。

近年来,诸城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为目标,以农村社区为平台,以建设标准化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主要措施,积极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初步构建起网络健全、设施配套、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新格局。诸城市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获得第一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一、从实际出发,确立农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从2007年开始,为有效破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在农村长期匮乏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诸城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基本做法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全市共规划设立了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确定一个村庄作为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设立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社区环卫、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服务站(室)和办事服务厅,近距离为农民提供“一揽子”服务。这一做法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为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平台。

以此为契机,他们抢抓机遇,率先让文化阵地入驻社区,提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中心,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让农民出门不到两公里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工作思路。基本做法是:按照市里的农村社区规划,在镇街驻地中心社区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在其他社区建设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市农村形成208个“文化服务圈”。要求每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十个一”的标准进行建设,即建好一个图书室、一个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一支专(兼)职文化管理员队伍、一支群众文艺队伍、一批文艺骨干、一处文体活动广场、一组文化宣传橱窗。这种规划布局和建设,既有利于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又便于开展服务,真正做到了有人、有物、有场所,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少资金、场所和人员的问题。

二、强化措施,促进“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顺利进行

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承载。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镇街和社区文化设施为基础,把重心向农村倾斜。重点组织实施了“54321”文化载体项目建设,即“五园四馆三节二院一保护”。“五园”即恐龙文化产业园、大舜文化园、常山民俗文化园、刘墉栗园、清明上河园。“四馆”即博物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超然台。“三节”即举办大舜文化节、国际烧烤文化节和社区文化节;“二院”即新影剧院和艺术剧院;“一保护”即实施名人故(旧)居和文化遗址修复保护工程。以市博物馆、名人馆为龙头,实施对路友于、徐会沣、王统照、臧克家、刘大为等五位名人故(旧)居修复保护工程。以市文化馆为龙头,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23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4项列入省级名录,3项列入国家级名录,诸城派古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以超然台为龙头,实施古遗迹、遗址深度开发工程,恢复重建了常山雩泉亭,对潍水之战古战场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镇两级都把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单独立项,保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公益活动开展。市镇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事业发展资金13.6亿元,夯实了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是争取企业支持。采取企业冠名、文企结对等方式,开展文企帮扶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办公设施、演出场地和经费支持。目前,已有新郎希努尔集团、得利斯集团、桑莎集团、金盛园公司、鑫城公司、华元公司、红星公司等20多个企业,投资社区建设6000多万元,参与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社区建设。三是发动机关单位和社会捐助。共接受社会捐赠设备、设施、资金等4000多万元。四是利用闲置资产。主要是修整利用闲置旧房或庭院作为文化活动场所,节约建设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五是鼓励群众自办文化。采取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社区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农民书社、庄户剧团等。目前,全市有600多支农民自组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打造“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过程中,将社区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实现共享、共用。一是与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相结合,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二是与农家书屋工程相结合,建设图书阅览室。推广“一卡通”借阅服务,通过微机管理,使全市社区图书室的图书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下步筹划与全市所有学校图书室实现联网借阅;建立11处“流动图书站”,提高了图书利用率,大大方便了群众。三是与全民健身活动相结合,建设文体活动广场。全市208个农村社区全部建起了文体活动室和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提高了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共建共享。

延伸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和电影公司以及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的人才、资源优势,把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社区,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文化综合服务水平。市图书馆帮助社区规划设计图书阅览室208个、电子阅览室197个。市文化馆依托中心社区和农村社区文化阵地,举办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民间艺术研究班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和农村文艺骨干,使其成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市舜龙艺术团有限公司组建“大篷车剧团”,开展“千场演出进社区”活动;市电影公司组织23支放映队,开展“万场电影进社区”免费放映活动,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诸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部署、检查、调度。市委、市政府督察室督察定期通报各镇街、开发建设“两公里文化服务圈”进度情况。市里相继出台了《镇街文化工作考核暂行办法》、《诸城市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服务站(文化大院)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核办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街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纳入镇街经济工作及社会事业综合考核目标、纳入干部晋升依据,与各镇街签订文化站建设达标责任书,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设立了大舜文化奖。侧重鼓励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等,深入实际考察、体验,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努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三、建设“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主要成效

诸城市建设建设“两公里文化服务圈”,收到了五大明显成效:

(一)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通过建设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区,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整合并优化配置了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二)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通过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建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为“发展文化事业、服务人民大众”提供了根本保障,满足了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形成了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建设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投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并形成了长效机制,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同时,积极实行城乡文化事业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使用管理一体化,将社区和村庄公共文化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纳入全市总体布局,为实现城乡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利用节庆假日、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等机会,举办各种演出、展览1000多场次;以社区为单位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6000多场次。通过挖掘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制等民间工艺项目,开展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活动,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成为城乡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套餐”。

(五)加快了乡村文明进程。农民群众在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形成了遵纪守法、互帮互助、邻里和睦、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接受城市生活理念、发展理念、思想理念,逐渐摒弃了一些陋习,养成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追求富裕、文明生活的新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