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
走进大理,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人们无不被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无不被这里各族群众的文明精神风貌所吸引。由于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大理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大理。时下,大理各族人民群众正满怀信心地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共享着文化强州带来的丰硕成果。
大理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大理经验”,努力破解两个难题:让静态文化动起来,让古老文化活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大理作为文化强省先行者的要求,立足大理州情,通过改革,突破体制机制创新这一难点,较好地解决了文化行政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问题,把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大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用遗产文化造就人文大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让古老文化活起来,提升地区文化内涵
六百年的南诏古国、千年古乐、浸满岁月痕迹的古城,展现在大理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存闪烁其间:这里有白族大本曲、吹吹腔、耳子歌、绕三灵、彝族跳菜、弥渡花灯……
2011年9月,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市的2000多名民间艺人在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暨洱海开海节开幕式上,为观众献上了巍山彝族打歌、弥渡花灯、南涧跳菜等异彩纷呈的原生态表演。“这些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连同洱海开海节本身,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关键是抓好‘活态传承,永续利用’这个根本,让古老的文化在大理焕发出新的生机。”大理州文产办负责人如是说。
以白族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涵盖舞蹈、音乐、戏剧、民俗、节庆、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门类,与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等文物遗迹以及白族民居建筑一起,成为大理“文献名邦”的重要标志。大理州委、州政府确立了“文化强州”的战略思路,明确提出要实实在在地保护和展示好大理珍贵的文化遗产,将白族绕三灵、开海节、巍山祭祖节等作为“非遗”保护的重点,下大力恢复了三月街民族节的传统民族元素,还节于民。从2010年“三月街”起,大理还将造纸、扎染、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排到大理古城内的武庙常年展示。除铺面无偿提供外,每月还给予传承人1000元的生活补贴,使传承人不仅今后不用政府发工资,还能自己经营,使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
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大理州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为地区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他们总结出了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将文化遗产“激活”,让民族文化走出去。为此,成立了大理州文化遗产局,充分发掘、整理地方资源优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力度。目前,全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余项,传承人69名;州级保护名录273项,大理白族“绕三灵”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整体申报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全州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支柱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时,又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力驱动旅游经济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崇圣寺三塔、鸡足山、大理古城提升改造,建设大理喜洲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打造千年古渔村双廊镇、银都水乡新华村,使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时尚文化相融合,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古老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入夜时分,走进大理古城的“洋人街”上,灯红酒绿,游人如织,酒吧、咖啡屋、西餐厅、露天派对,充满着异域风情和现代气息。来自海内外五大洲的游客在这里总能找到自己的那片天地,传统与外来文化和谐共荣的“文化生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吸引力。
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升了大理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大理的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1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545万人次,是“十五”末的近2倍,年均递增15%,旅游总收入138.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递增近20%。以文化为魂的旅游收入占到全州GDP的8%以上,已成为大理州的支柱产业。
二、用影视演艺文化造就品牌大理:巧搭平台,借船出海,用影视演艺文化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上世纪50年代末,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让大理享誉国内外;电视剧《天龙八部》的热播让大理走向了世界。日前,电视剧《女马帮》拍摄完成,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将再现“山间铃响马帮来”那悲壮与浪漫的年代。
“引入国内外时尚的、传统的摄影艺术表现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摄影艺术家和策展人、文化人齐聚大理,形成以摄影艺术为载体、以大理国际影会为平台的一个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化品牌,是实现大理旅游与文化结合的较好途径和正确选择。”这是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艺术节组委会主任尹欣在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2009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召开之际对大理打造这一高端影像平台的评价。
在2009年大理古城全面展出的“中国历届金像奖获奖作品展”以及美国、法国、韩国等摄影师摄影展的70多个国内外展览,代表了当今中国摄影艺术的最高成就和国际摄影界的主要艺术流向。这一活动使得大理国际影会上升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品牌,成为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摄影艺术盛会。
同时,大理州抓住云南省正式挂牌成为全国“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契机,充分利用资源、交通、信息等优势,大力发展影视产业,影视产业正在成为大理州文化产业领域的朝阳产业。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带动工程,着力打造好“五朵金花、妙香佛国、风花雪月、天龙八部”四大文化品牌;着力推出大理题材、有较强影响的一部影视剧、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一组容易传唱的歌曲、一台优秀舞台剧,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精品力作。2010年以来,先后引进电视连续剧《又见白娘子》、《女马帮》、《香格里拉》、《爱·不爱》,大型纪录片《大理·一见钟情》、《自然之旅——未发现的中国》等13部影视剧到大理拍摄。如果说,打造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品牌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借助和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则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大理州在总结打造大理品牌成功经验时认为。
无数人来到这座城市,来了,爱上了,住下了,更爱了,只想一直流连于此。流连这座城市,自然有其理由,或为一城山水而来,或为恬静养心的生活而来,或为……毫无疑问,是为幸福而来。
“三弦响铮铮,说给大家听,六中全会好,文化大繁荣……”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大理市湾桥镇云峰村,村内20多名妇女正在演奏大本曲,以大本曲的形式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理州将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体现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满足上,体现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壮大上。在演艺文化发展中,大理州坚持文艺精品打造,商业演出和群众文化三足鼎力发展的格局。一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白剧艺术精品创作在全国戏剧舞台出彩夺目,《情暖苍山》、《白洁圣妃》、《洱海花》等一系列优秀剧目,获群星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奖项10多个,省级奖20余个。二是积极推动演艺走市场化道路,大理风花雪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经营的《蝴蝶之梦》演艺剧目获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精品梦幻神话剧《希夷之大理》于2011年7月16日隆重开演,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三是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州已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3个,三级文化馆(站)78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二级图书馆2个,三级图书馆11个,博物馆7个(其中民营4个);建成村级文化室602个,农民文化大院46个,各种文化广场51个,装配农家书屋485户;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9个,乡镇网点78个,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10支。全州涌现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1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市)5个,州级文化先进乡(镇)56个。通过精心组织实施“边疆解五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万村书库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建设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成了人民公园、明珠广场、弥渡花灯广场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仅大理市,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演艺队伍就有900多支,从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给予每个行政村4000-6000元补助,演艺文化在城乡大放异彩,不断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用和谐文化造就和睦大理:打造节庆品牌,让静态文化动起来,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这是人们对大理三月街的一句经典概括。“作为一个浓郁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节日,三月街堪称为大理节庆形象的名片: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参与性,世界少见!”一位来大理参观三月街盛会后的媒体记者如此感叹。
2012年的春节期间,南涧县小湾东镇密码朗村享有“跳菜王子”之称的字正鸿家里,十几个娃娃头顶托盘,以彝族最隆重的待客礼节,表演着“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双羊呈祥”等一个个跳菜节目,看上去十几岁的年龄,可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足见其民族节庆的群众性和文化性。
大理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阿昌族、傣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23种民族成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种民族同生共存,各民族文化相互采借,求同存异;各兄弟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共同的家园建设成为一方让世人称羡的大美之域、文化之邦。自治州成立50多年来,全州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州委、州政府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大理以“三月街民族节”等节庆文化为舞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多元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大理节庆文化。
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构想后,州委、州政府对大理文化强州的建设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大理州民族文化的三种特征、三个方面的内涵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方向。“三种特征”即厚重性、交融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独有文化、继承特色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在州委七届二次全会上,州委书记尹建业提出了将大理建成云南桥头堡建设中面向西南开放的一块文化战略高地,建成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文化特色最浓郁的自治州之一;把大理建设成为各族人民的繁荣之地、和睦之地、幸福之地,建设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向往之地、眷恋之地、归心之地,基本实现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奋斗目标。这些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大理多元节庆文化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大理在办好三月街的同时,精心打造另一个节庆新品牌——开海节。2007年以来,一个唱响“赏风花雪月,品洱海渔歌”的主题活动每年在大理市洱海渔村双廊举行,开展祭海、赛龙船、传统捕鱼、民俗表演、渔歌表演、渔家乐等多项活动,充分展示大理白族传统的渔文化。
大理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特色浓郁,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等198个民族节会,其中体现民族和睦、文化和谐、宗教和顺、生态和美的节庆文化活动,更是充满了令人难忘的人文内涵。立足于大理民族文化、自然风光、自然资源的唯一性,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举办,擦亮了大理的一张张名片,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和谐共融发展的特色路子。通过打造节庆品牌,实现了“推动文化旅游结合、增强民族精神凝聚力、强化城市发展营销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五方面的新突破。如通过举办三月街民族节活动,使三月街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节庆文化品牌,大理三月街荣膺“节庆中华最佳文化传承奖”;通过核桃节的举办,使大理核桃“10个之最”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核桃第一州(市)”殊荣的获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用生态文化造就和美大理:拓展文化环境,形成“一心、两环、多点”的文化空间格局,让绿色城市靓起来
2011年11月28日,香港君悦酒店灯火辉煌,来自国内外的环保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以及获奖代表共享“绿色中国2011环保成就奖”颁奖典礼。大理以其独特的魅力荣膺“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大奖。
专家和评委对大理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一座融合“现代”与“田园”特色的城市,一座兼具“现代文明”与“千年文化”的城市,一座充满绿色生机的城市。云南大理,自然造化湖光山色,苍洱镜照千秋月,山水田园一幅画,多元文化舞灵气,寄情山水诗意居,天、地、人共荣,山、水、景和谐。
在全国各地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大理用什么样的智慧,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保留并创造出了这样一片溢满着自然灵秀和田园风光的乐土?
大理州根据滇西中心城市的定位,结合全州文化产业的资源分布状况,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将全州文化产业规划为“一心、两环、多点”的空间格局:“一心”,即以苍洱景区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圈;“两环”(内环与外环),即以大理市和周边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巍山、洱源6个县组成“1+6”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实验区、民族文化体验区和宗教旅游区所构成的内环带;以云龙、永平、南涧、剑川、鹤庆等5个县形成以餐饮文化和民族民间工艺品及文化旅游商品集散地构建成的外环区;“多点”,即辐射广、多层次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互动性好的乡镇、企业示范、出品区;奠定和形成了“一心支撑,两环相连,内环发展,外环突破,多点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使大理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个文化环境优良的空间。
如何拓展文化环境这个空间? 大理州找到了支撑构建和美大理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以生态为本,以文化为魂”,其重点就是抓好洱海的保护治理。在以洱海为中心的区域内大手笔谋划,“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
洱海是我国七大淡水湖泊之一,湖面253平方公里,蓄水量28亿立方米,发挥着供水、农灌、发电、渔业等七大功能,是大理人民名副其实的“母亲湖”。然而,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大面积的蓝藻暴发,让“高原明珠”光彩不再。“洱海清,大理兴。”大理州痛下决心,实施洱海保护“六大工程”。把原来隶属于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乡镇划归大理市,实现了对洱海的统一管理,两次修改《洱海保护条例》,依法保护洱海。在沿湖区实行“退塘还湖、退耕还湖、退房还湖”达14000多亩,新建环洱海湖滨带60多公里、生态湿地2100多亩;建成洱海流域截污干渠及流域管网600多公里。洱海治理投入达15亿多元。同时,大理市建立了41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市级44个部门签订责任状,438名干部交纳了洱海治理风险抵押金,使洱海保护工作落在了实处。
洱海以西至苍山脚下,是大理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承载区,也是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白族村寨等旅游名胜最为富集的地区。以前由于缺乏规划管理,乱占耕地、建设混乱等现象突出,田园风光、传统民居遭到了破坏。为了规范治理保护田园风光,2009年8月,大理州、市政府两级实施了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综合治理洱海视廊范围内的105个自然村。目前,治理后的“海西片区”,已实现了“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管理民主化”目标。海西片区的大理“农耕文化的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康体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区”的功能逐步显现。
今天,海西白族村寨错落有致,田园风光,旖旎秀美。海东开发生意勃勃,这片充满历史文化的宝地,洋溢着时代的新意。走在洱海岸边,举目远望,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反衬着叠叠波光,耀金闪银,构成了一幅幅和美的田园画卷。
日前,省、州环保部门监测表明:洱海依然保持Ⅲ类水质;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保持水质良好的全国大型淡水湖泊之一。2004年至今,洱海水质连续8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有5个月达到Ⅱ类,被国家环保部推广为“洱海保护模式”。
冬日,记者来到洱海岸边的才村码头,远眺着1000余平方米的洱海湿地,美丽的湿地观光带尽收眼底,已成为了洱海保护的最好屏障。目前,环湖的10万余亩海滩地已种植柳树数十万株,并完成环湖绿化带3948亩,洱海环湖沿岸已披上了新绿。
瞄准绿色,用生态文化造就和美大理已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成为大理发展的“新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