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4年5月13日,被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理念最早导引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表的 《人种问题》演讲中,首次将 “中华民族”与 “复兴”放在同一语境下使用,并解释出 “复兴”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有新的更大的贡献。所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衰落境地。
复,往来也 (《说文解字》);兴,起也 (《尔雅·释言》),就是兴起,由此引申出兴旺、昌盛之意。所谓复兴,即再兴。这是复兴一词在古典语境中的基本词义。
复兴一词在指称国家再次兴盛方面,古今词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古典意义的 “复兴”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 “向后看”、“发思古之幽情”;而现代意义下所普遍使用的复兴,更多表现的是 “向前看”,只是精神层面向原点 (出发点)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一个闭合的圆,而是一个开放的圆,其呈现的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
1924年5月13日,被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理念最早导引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表的 《人种问题》演讲中,首次将 “中华民族”与 “复兴”放在同一语境下使用,并解释出 “复兴”的内涵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有新的更大的贡献。[1]
实现民族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需要或都会提出的课题。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只有那些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并具有文明发展历史延续性,确因历史的某种原因而坠入衰落境地的民族,才具有从苦难中觉醒、在衰落中奋发,进而提出复兴目标的历史性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衰落境地。因为前者,我们有资格谈伟大复兴;因为后者,我们有必要谈伟大复兴。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神奇的渴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